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2 posters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叶 檀:美元“轻型”危机
欧美之间上演货币战,手段还是黄金,与美国争斗的第一个主角是法国,第二个主角是德国。
1965年2月,戴高乐领导的法国领导欧洲各国,把新近累积的美元全部换成黄金。法国要求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以35美元兑换1盎司的价格从美国搬走黄金。如此一来,黄金价格大涨,美元大跌,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75%萎缩至不到50%。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比率降至30%以下。欧洲也许一直不相信美元信用,德、法、奥、葡,甚至希腊等国2011年外汇存底70%以上皆为黄金储备。最后一根稻草来自英国,1971年8月9日,英国的经济代表前往美国财政部,要求将持有的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8月15日晚,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无力履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承诺了,美国的盟国需要共同承担捍卫自由世界的责任。
多米诺骨牌倒塌的结果是美元与黄金脱钩,成为彻底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时代,美国反而更加享受铸币税,美元地位不可动摇,金融危机引发的债务危机倒是打垮了欧元,量化宽松政策使全球纸币失去重心。
第二次美元危机卷土重来,这次规模较小,打击不大。2013年1月16日,德国央行宣布,计划到2020年增加在法兰克福黄金的储存量,从31%上升到50%。目前德国央行45%的黄金储备都存放在纽约联储,存放在法国央行11%。德国央行拥有黄金储备3396吨,是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黄金储备国。
美元仍然是有信用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债的走势显示各国投资者把美债当作避风港,欧债危机蔓延之时,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落井下石,而美联储则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毫无廉耻地搜刮铸币税,其他各国也纷纷动用量化宽松的手段,这使得一直视货币纪律为生命的德国央行怒火中烧,他们拥有货币信用,却不得不坐视不讲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德国国内发起的“让黄金回家”运动,无异于推波助澜。
德国不像当初的法国人那么高调。德国商报报道,去年10月德国要求查验存储在美国的黄金时,声称从来没有对德国黄金储备的审查有过任何怀疑,未来也将继续将黄金存放在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的一些国家,这样的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就能够尽快用上些黄金储备。也许其他60个国家不会像德国一样要求黄金回家,但由此引发的震荡不容小觑,这说明美元的信用受到一个重要国家的根本质疑。西方有媒体认为,德国此举是一个央行对另一个央行的侮辱,冰山裂开了。
德国的做法毫无疑问对信用纸币体系当头一棒。国际金价从1月4日以后开始上升行情,从每盎司1640美元上升到1680美元。
现在,没有人再像戴高乐一样坚定表示要回归黄金的金融属性,这是不现实的。美国每年的债务上涨远远超过美国储备的黄金的价值。如果回到黄金时代,无异于让全球进入急剧通缩漩涡,事实上,目前全球多国虽然对美元霸权不满,却找不出替代美元的办法,无论是IMF的特别提款权,还是黄金为核心的纸币模式,均未获得认同。重要的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多数国家养成了根据经济与汇率滥发纸币的习惯,回到有锚货币,何其困难。
使用黄金货币对中国不利。目前,美国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74.2%,欧洲各国平均占比62.2%。中国仅为1.6%。虽然民间黄金储备这两年大规模增加,已经超过官方储备两倍,但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依然不相称。中国外汇储备过于依赖美债,意味着美元疲软对中国不利。中国是黄金生产大国,年产350.9吨,超过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假以时日,中国黄金价格上升到与美国并列,美债下行,才谈得到中国对黄金的看法。
德国并不想回到黄金货币时代,黄金作为最后的货币大部分放回本国,是题中应有之义,即使德国面临欧债危机崩盘这样最糟糕的局面,也有东山再起的余地。另一方面,德国央行表示将黄金分散储存到其他交易中心,如到亚洲等地,说明德国未来经济侧重点有所分散,不再完全依靠北美与欧洲。我们习惯质疑官员的话,但一向重视信用的德国央行的表态,值得静听。
美元指数处于区间震荡过程中,在79左右徘徊,可见美元并未受到严重打击。德国的黄金回家运动,让美国正视货币信用,值得赞赏。(解放日报)
欧美之间上演货币战,手段还是黄金,与美国争斗的第一个主角是法国,第二个主角是德国。
1965年2月,戴高乐领导的法国领导欧洲各国,把新近累积的美元全部换成黄金。法国要求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以35美元兑换1盎司的价格从美国搬走黄金。如此一来,黄金价格大涨,美元大跌,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75%萎缩至不到50%。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比率降至30%以下。欧洲也许一直不相信美元信用,德、法、奥、葡,甚至希腊等国2011年外汇存底70%以上皆为黄金储备。最后一根稻草来自英国,1971年8月9日,英国的经济代表前往美国财政部,要求将持有的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8月15日晚,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无力履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承诺了,美国的盟国需要共同承担捍卫自由世界的责任。
多米诺骨牌倒塌的结果是美元与黄金脱钩,成为彻底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时代,美国反而更加享受铸币税,美元地位不可动摇,金融危机引发的债务危机倒是打垮了欧元,量化宽松政策使全球纸币失去重心。
第二次美元危机卷土重来,这次规模较小,打击不大。2013年1月16日,德国央行宣布,计划到2020年增加在法兰克福黄金的储存量,从31%上升到50%。目前德国央行45%的黄金储备都存放在纽约联储,存放在法国央行11%。德国央行拥有黄金储备3396吨,是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黄金储备国。
美元仍然是有信用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债的走势显示各国投资者把美债当作避风港,欧债危机蔓延之时,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落井下石,而美联储则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毫无廉耻地搜刮铸币税,其他各国也纷纷动用量化宽松的手段,这使得一直视货币纪律为生命的德国央行怒火中烧,他们拥有货币信用,却不得不坐视不讲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德国国内发起的“让黄金回家”运动,无异于推波助澜。
德国不像当初的法国人那么高调。德国商报报道,去年10月德国要求查验存储在美国的黄金时,声称从来没有对德国黄金储备的审查有过任何怀疑,未来也将继续将黄金存放在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的一些国家,这样的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就能够尽快用上些黄金储备。也许其他60个国家不会像德国一样要求黄金回家,但由此引发的震荡不容小觑,这说明美元的信用受到一个重要国家的根本质疑。西方有媒体认为,德国此举是一个央行对另一个央行的侮辱,冰山裂开了。
德国的做法毫无疑问对信用纸币体系当头一棒。国际金价从1月4日以后开始上升行情,从每盎司1640美元上升到1680美元。
现在,没有人再像戴高乐一样坚定表示要回归黄金的金融属性,这是不现实的。美国每年的债务上涨远远超过美国储备的黄金的价值。如果回到黄金时代,无异于让全球进入急剧通缩漩涡,事实上,目前全球多国虽然对美元霸权不满,却找不出替代美元的办法,无论是IMF的特别提款权,还是黄金为核心的纸币模式,均未获得认同。重要的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多数国家养成了根据经济与汇率滥发纸币的习惯,回到有锚货币,何其困难。
使用黄金货币对中国不利。目前,美国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74.2%,欧洲各国平均占比62.2%。中国仅为1.6%。虽然民间黄金储备这两年大规模增加,已经超过官方储备两倍,但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依然不相称。中国外汇储备过于依赖美债,意味着美元疲软对中国不利。中国是黄金生产大国,年产350.9吨,超过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假以时日,中国黄金价格上升到与美国并列,美债下行,才谈得到中国对黄金的看法。
德国并不想回到黄金货币时代,黄金作为最后的货币大部分放回本国,是题中应有之义,即使德国面临欧债危机崩盘这样最糟糕的局面,也有东山再起的余地。另一方面,德国央行表示将黄金分散储存到其他交易中心,如到亚洲等地,说明德国未来经济侧重点有所分散,不再完全依靠北美与欧洲。我们习惯质疑官员的话,但一向重视信用的德国央行的表态,值得静听。
美元指数处于区间震荡过程中,在79左右徘徊,可见美元并未受到严重打击。德国的黄金回家运动,让美国正视货币信用,值得赞赏。(解放日报)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苏培科:QFII救A股不可行 人造牛市让股民忘了疼
早在2006年笔者就曾指出,在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里很难指望QFII来充当价值投资的布道者,QFII迟早都会“入乡随俗”,别指望QFII来拯救和稳定A股市场。
让我国股市扭转颓势无非两条路:一是改革各项基础制度,用法制化、市场化的手段来长期治理,通过深层次制度改革来营造分红回报的“正和博弈”条件,减少欺诈圈钱;二是用资金推动的财富效应来制造“人造牛市”。
从这两条路来看,前者显然是长效机制,犹如中药,疗效可能会慢一些;而后者就像“抗生素”,虽能立竿见影,但经常使用会有副作用,会改变市场自我的修复。最要命的是,A股市场长期沉迷于资金推动下的“人造牛市”。
理论上,监管部门的施政方略和路径选择不需要看点位,如果能营造一个“三公”、有回报、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市场自然就会有信心,可惜的是目前我国股市还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制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证监会非常清楚A股市场信心不足的原因,除了存在各种制度性的弊端外,市场中的存量资金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IPO圈钱、再融资和限售股的解禁减持,再加上投资者信心丧失和被套者观望情绪,从而市场自动会冻结一部分流动性,而市场中有效的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于是,证监会千方百计地拓展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储蓄存款等增量资金入市,想快速扭转股市的颓势,但努力了一圈之后收效甚微,最终将引入增量资金的期望寄托在外资身上。2012年4月3日将原本3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增加至800亿美元,并在2012年11月13日将原有的700亿元RQFII额度增加至2700亿元,结果外资也是无动于衷,大幅增加QFII额度并未带来外资蜂拥而至的局面,甚至连以前300亿的额度都没用完,于是证监会组织几家交易所和各主要金融机构奔赴海外路演。就在前几天,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说:“目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占A股市场的比例在1.5%~1.6%,我们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可以乘以10或者乘以9这样的规模。”消息一出,A股市场一片沸腾,如此大规模地引入外资入市利弊何在?A股市场的定位究竟是什么?QFII大扩容能不能挽救A股市场的信心?
早在2006年笔者就曾指出,在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里很难指望QFII来充当价值投资的布道者,QFII迟早都会“入乡随俗”,别指望QFII来拯救和稳定A股市场。
从QFII这10年的运作历程来看,确实如笔者所料,QFII并没有实现监管者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入乡随俗。
现在全世界都在搞量化宽松,国内也并不缺钱,主要是缺乏信心,如果在这个时候大肆扩容QFII额度,未来外资的大进大出会给我国的流动性管理和外汇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一旦出现快速抽逃会对我国股市和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希望我们的决策部门最好有战略性的思考,千万别为了“人造牛市”的短期效益而埋葬我国股市。虽然中国资本项下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但得循序渐进,不能太过盲目。
尤其在我国股市基础制度尚未完善,价值投资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投资信心并未从骨子里焕发,“人造牛市”只会掩盖制度性缺陷,只是让投资者在短期内忘记伤疤、忘了疼。
全世界发展股市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不能仅靠外资来支撑,最主要的是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投资者。如果我们再不及时营造价值投资的氛围,再不惩罚违规者和造假者,则市场很难规范发展,也很难指望投资者能长期持股。
当前市场环境下,我们期冀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更加市场化,希望中国股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营造法制化的投资环境。(每日经济新闻)
早在2006年笔者就曾指出,在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里很难指望QFII来充当价值投资的布道者,QFII迟早都会“入乡随俗”,别指望QFII来拯救和稳定A股市场。
让我国股市扭转颓势无非两条路:一是改革各项基础制度,用法制化、市场化的手段来长期治理,通过深层次制度改革来营造分红回报的“正和博弈”条件,减少欺诈圈钱;二是用资金推动的财富效应来制造“人造牛市”。
从这两条路来看,前者显然是长效机制,犹如中药,疗效可能会慢一些;而后者就像“抗生素”,虽能立竿见影,但经常使用会有副作用,会改变市场自我的修复。最要命的是,A股市场长期沉迷于资金推动下的“人造牛市”。
理论上,监管部门的施政方略和路径选择不需要看点位,如果能营造一个“三公”、有回报、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市场自然就会有信心,可惜的是目前我国股市还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制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证监会非常清楚A股市场信心不足的原因,除了存在各种制度性的弊端外,市场中的存量资金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IPO圈钱、再融资和限售股的解禁减持,再加上投资者信心丧失和被套者观望情绪,从而市场自动会冻结一部分流动性,而市场中有效的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于是,证监会千方百计地拓展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储蓄存款等增量资金入市,想快速扭转股市的颓势,但努力了一圈之后收效甚微,最终将引入增量资金的期望寄托在外资身上。2012年4月3日将原本3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增加至800亿美元,并在2012年11月13日将原有的700亿元RQFII额度增加至2700亿元,结果外资也是无动于衷,大幅增加QFII额度并未带来外资蜂拥而至的局面,甚至连以前300亿的额度都没用完,于是证监会组织几家交易所和各主要金融机构奔赴海外路演。就在前几天,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说:“目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占A股市场的比例在1.5%~1.6%,我们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可以乘以10或者乘以9这样的规模。”消息一出,A股市场一片沸腾,如此大规模地引入外资入市利弊何在?A股市场的定位究竟是什么?QFII大扩容能不能挽救A股市场的信心?
早在2006年笔者就曾指出,在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里很难指望QFII来充当价值投资的布道者,QFII迟早都会“入乡随俗”,别指望QFII来拯救和稳定A股市场。
从QFII这10年的运作历程来看,确实如笔者所料,QFII并没有实现监管者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入乡随俗。
现在全世界都在搞量化宽松,国内也并不缺钱,主要是缺乏信心,如果在这个时候大肆扩容QFII额度,未来外资的大进大出会给我国的流动性管理和外汇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一旦出现快速抽逃会对我国股市和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希望我们的决策部门最好有战略性的思考,千万别为了“人造牛市”的短期效益而埋葬我国股市。虽然中国资本项下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但得循序渐进,不能太过盲目。
尤其在我国股市基础制度尚未完善,价值投资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投资信心并未从骨子里焕发,“人造牛市”只会掩盖制度性缺陷,只是让投资者在短期内忘记伤疤、忘了疼。
全世界发展股市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不能仅靠外资来支撑,最主要的是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投资者。如果我们再不及时营造价值投资的氛围,再不惩罚违规者和造假者,则市场很难规范发展,也很难指望投资者能长期持股。
当前市场环境下,我们期冀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更加市场化,希望中国股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营造法制化的投资环境。(每日经济新闻)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巴菲特:美国债务不成问题 不希望任何人饿肚子
美国“股神”巴菲特日前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表示,美国联邦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起增加不是好事,不过16.4万亿美元的债务本身并不成问题。
巴菲特认为应该与经济增长联系来看待债务问题,目前美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较二战后的水平已经有所下滑。
对于美国国会两党之间持续的政治分歧和争论,巴菲特持乐观态度,表示“美国做对的事总比华盛顿犯下的错多”。一直以来,巴菲特都支持对美国富裕阶层增税。但他同时强调自己并不是倡导均贫富,也不会“追求平等的结果”,因为那样会抹杀创新的动力。
巴菲特表示,不希望“任何人饿着肚子入睡”,也不希望医疗保险或者基本生活保障系统都拒绝接受一些人。他说:“在一个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的国家,不应该有人挨饿,不应该缺少好的教育,不应该有人担忧医保,不应该有人为老了以后的日子担忧。”(中.国.证.券.报)
美国“股神”巴菲特日前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表示,美国联邦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起增加不是好事,不过16.4万亿美元的债务本身并不成问题。
巴菲特认为应该与经济增长联系来看待债务问题,目前美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较二战后的水平已经有所下滑。
对于美国国会两党之间持续的政治分歧和争论,巴菲特持乐观态度,表示“美国做对的事总比华盛顿犯下的错多”。一直以来,巴菲特都支持对美国富裕阶层增税。但他同时强调自己并不是倡导均贫富,也不会“追求平等的结果”,因为那样会抹杀创新的动力。
巴菲特表示,不希望“任何人饿着肚子入睡”,也不希望医疗保险或者基本生活保障系统都拒绝接受一些人。他说:“在一个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的国家,不应该有人挨饿,不应该缺少好的教育,不应该有人担忧医保,不应该有人为老了以后的日子担忧。”(中.国.证.券.报)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巴曙松:城镇化将会是一个分化过程
随着产业的转移、农民工的老龄化等趋势,未来转移人口的地理空间的流向,可能以中部的大城市周边和中西部的中小城镇为主。
从逻辑上对未来城镇化路线推演,第一从促进生产、就业,生产型转向侧重消费、居住、居民,消费的落地,第二,人口的土地城镇化,从数量扩张向效率扩张过渡,注重土地的单位GDP产出,第三是人的市民化,这是一个城镇化的曲线。下一阶段中国的城镇化将会是一个分化的过程,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会很不一样,生产和就业方式转变的方向和速度也会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消费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意味着我们在做投资做资产配置的时候,要有差别化的视角。(金融投资报)
随着产业的转移、农民工的老龄化等趋势,未来转移人口的地理空间的流向,可能以中部的大城市周边和中西部的中小城镇为主。
从逻辑上对未来城镇化路线推演,第一从促进生产、就业,生产型转向侧重消费、居住、居民,消费的落地,第二,人口的土地城镇化,从数量扩张向效率扩张过渡,注重土地的单位GDP产出,第三是人的市民化,这是一个城镇化的曲线。下一阶段中国的城镇化将会是一个分化的过程,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会很不一样,生产和就业方式转变的方向和速度也会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消费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意味着我们在做投资做资产配置的时候,要有差别化的视角。(金融投资报)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尽管目前不少房企大打促销,但还没有实质性降价。那么开发商为什么会死扛不肯降价呢?其实原因有很多。
近几年房价飞涨的背后,实际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其实,开发商即使部分让利也是能够充分保障盈利的。出于营销策略的考虑,开发商往往是逐步推高楼盘的售价,令购房者不能不考虑尽早出手。
尽管目前不少房企大打促销,但还没有实质性降价。那么开发商为什么会死扛不肯降价呢?其实原因有很多。
一、还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抱有幻想
国家从来没有这么严厉的打击过房地产,而且房地产一直作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贡献不小,开发商不敢相信ZF会这么做。所以他们仍然相信国家不可能将房地产一棒子打死,国家也就是做个样子罢。
二、开发成本上涨和品质使楼盘抗跌性强
许多开发商都认为自己的楼盘成本高,而且品质也高,于是都在想,在楼市出现变化的时候,越是品牌开发商的楼盘越是坚挺,抗跌性强。
三、开发商担心降价后老业主找麻烦
如果新盘打完折,可能老业主会眼红,鉴于开发商目前价格优惠较大,要求差价补偿。以开发商为保个全尸,还是不降的好。于是有人说,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问题已不是该不该降的问题,而是敢不敢降的问题。
四、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一向作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业,开发商牟利成性,胃口也在不断变大,试想一下,过去让你赚1000万,今天突然让你只赚500万,你自然不乐意。如果你说乐意,那表明你没有赚过那么多。
捞取大把钱财的行为和心理早已成惯性,从物理上讲一时很难刹住车,从心理学上讲这就是贪婪成性,何况自古就有“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的定理,肉吃惯再喝汤谁吃得下呀!
可能开发商也会大腹便便的对你说:“我们习惯,难改呀!”
五、开发商早就有足够的资本死抗
上面说开发商赚钱多,只是一个相对的,而这一条则是绝对的数量多。开发商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前期积累暴利,有的楼盘一期开盘销售后就能把整个楼盘的费用赚回,前两年赚取的利润足可以让部分开发商支撑一些时日,绝对熬得住。
开发商心想:“小样,你敢观望?你不看看我是谁?我是开发商!敢跟我抗?看谁先死!”虽说开发商也不愿意这样,但是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的心理占上风谁就占领楼市的主导权。
六、开发商吃准购房者的心态
或许有些开发商也想降房价,但他们担心降价后反而引来更严重的观望。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开发商比谁都清楚,他们相信,只有维持房价上涨态势,勾结御用学者忽悠百姓制造紧俏气氛,手里的盘不愁卖不出去。
他们认为房价一旦下跌,可能楼市就会陷进旋涡,形成恶性循环。现在开发商面对百姓的观望虽说有些无奈和困惑,但是他们仍然坚信卖一套赚一套。
九、开发商不敢开降价的头
开发商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永远是最火的市场,是铜墙铁壁,无坚不摧、固若金汤。他们从来都是面对其他行业趾高气扬,如果高调的姿态一旦低沉下去,日后就很难抬起头来。
如果房价砸下来没有头儿,开发商都要去跳楼。枪打出头鸟,谁都明白,当年万科当降价的老大,但全国只有一个王石,可人家是老大,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其他的开发商尤其是小开发商,谁先降价容易在行业立不住脚。
十、开发商降价也没人说好
开发商降价矛盾重重,不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上面九个困惑都由开发商自己承担,而且购房者不但不领情,可能还会说开发商活不下去才会降价,此外同行人当然也不会对你说好。于是开发商,咬咬牙,硬撑着吧,就死抗到底!
总之,好像整个楼市跟开发商没关系似的,他们似乎总有一脸的无奈和满腹的委屈,把房价不降的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他们一直都活在恐惧和幻想当中,虽说暴利腰缠万贯,可他们也是一个可怜的群体!(BWCHINESE中文网)
尽管目前不少房企大打促销,但还没有实质性降价。那么开发商为什么会死扛不肯降价呢?其实原因有很多。
近几年房价飞涨的背后,实际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其实,开发商即使部分让利也是能够充分保障盈利的。出于营销策略的考虑,开发商往往是逐步推高楼盘的售价,令购房者不能不考虑尽早出手。
尽管目前不少房企大打促销,但还没有实质性降价。那么开发商为什么会死扛不肯降价呢?其实原因有很多。
一、还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抱有幻想
国家从来没有这么严厉的打击过房地产,而且房地产一直作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贡献不小,开发商不敢相信ZF会这么做。所以他们仍然相信国家不可能将房地产一棒子打死,国家也就是做个样子罢。
二、开发成本上涨和品质使楼盘抗跌性强
许多开发商都认为自己的楼盘成本高,而且品质也高,于是都在想,在楼市出现变化的时候,越是品牌开发商的楼盘越是坚挺,抗跌性强。
三、开发商担心降价后老业主找麻烦
如果新盘打完折,可能老业主会眼红,鉴于开发商目前价格优惠较大,要求差价补偿。以开发商为保个全尸,还是不降的好。于是有人说,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问题已不是该不该降的问题,而是敢不敢降的问题。
四、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一向作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业,开发商牟利成性,胃口也在不断变大,试想一下,过去让你赚1000万,今天突然让你只赚500万,你自然不乐意。如果你说乐意,那表明你没有赚过那么多。
捞取大把钱财的行为和心理早已成惯性,从物理上讲一时很难刹住车,从心理学上讲这就是贪婪成性,何况自古就有“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的定理,肉吃惯再喝汤谁吃得下呀!
可能开发商也会大腹便便的对你说:“我们习惯,难改呀!”
五、开发商早就有足够的资本死抗
上面说开发商赚钱多,只是一个相对的,而这一条则是绝对的数量多。开发商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前期积累暴利,有的楼盘一期开盘销售后就能把整个楼盘的费用赚回,前两年赚取的利润足可以让部分开发商支撑一些时日,绝对熬得住。
开发商心想:“小样,你敢观望?你不看看我是谁?我是开发商!敢跟我抗?看谁先死!”虽说开发商也不愿意这样,但是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的心理占上风谁就占领楼市的主导权。
六、开发商吃准购房者的心态
或许有些开发商也想降房价,但他们担心降价后反而引来更严重的观望。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开发商比谁都清楚,他们相信,只有维持房价上涨态势,勾结御用学者忽悠百姓制造紧俏气氛,手里的盘不愁卖不出去。
他们认为房价一旦下跌,可能楼市就会陷进旋涡,形成恶性循环。现在开发商面对百姓的观望虽说有些无奈和困惑,但是他们仍然坚信卖一套赚一套。
九、开发商不敢开降价的头
开发商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永远是最火的市场,是铜墙铁壁,无坚不摧、固若金汤。他们从来都是面对其他行业趾高气扬,如果高调的姿态一旦低沉下去,日后就很难抬起头来。
如果房价砸下来没有头儿,开发商都要去跳楼。枪打出头鸟,谁都明白,当年万科当降价的老大,但全国只有一个王石,可人家是老大,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其他的开发商尤其是小开发商,谁先降价容易在行业立不住脚。
十、开发商降价也没人说好
开发商降价矛盾重重,不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上面九个困惑都由开发商自己承担,而且购房者不但不领情,可能还会说开发商活不下去才会降价,此外同行人当然也不会对你说好。于是开发商,咬咬牙,硬撑着吧,就死抗到底!
总之,好像整个楼市跟开发商没关系似的,他们似乎总有一脸的无奈和满腹的委屈,把房价不降的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他们一直都活在恐惧和幻想当中,虽说暴利腰缠万贯,可他们也是一个可怜的群体!(BWCHINESE中文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末日博士:全球依然面临的五大风险 每个都致命
在鲁比尼最近发表的文章“2013年经济基本面”中,他提醒投资者,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并不乐观,依然有五大风险存在,而且这五大风险,每一个都足以让经济陷入衰退。
步入2013年,市场上似乎一下子多了很多乐观情绪,越来越多的迹象也显示恐慌在一步步远离市场。
但有一个人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的悲观,给他“末日博士”的称号实在是太合适了,他就是鲁比尼。
在鲁比尼最近发表的文章“2013年经济基本面”中,他提醒投资者,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并不乐观,依然有五大风险存在,而且这五大风险,每一个都足以让经济陷入衰退。
鲁比尼表示,2013年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速依然只能停留在3%左右。
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依然在进行中,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依然会很慢。而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将受到财政紧缩措施的局限,不仅仅是欧元区外围国家和英国 。考虑到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同步进行财政紧缩,所以今年个别国家的温和经济增长有可能会变成经济收缩。
在这样的经济疲弱环境下,2012年下半年开始走高的风险资产,并不是受基本面改善所驱动的,而是依靠更多的非常规宽松政策驱动的。
全球依然面临的五大风险,每一个都是“致命的”:
1)美国依然没有摆脱财政悬崖/债务上限的困扰,早晚还是会经历一场债务上限大战,到时候市场又将在“跳不跳崖”的问题上受到惊吓;
2)欧元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上政治上的不确定性,预计会在2013年下半年重燃危机之火;
3)中国可能不得不进行另一轮货币、财政和信贷方面的刺激措施,以促进目前失衡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预计2013年下半年,在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方面的投资会加速增长。而且,由于决策层的保守立场,不太可能加速改革,这样就无法有效提高家庭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扩大内需。所以预计2013年年底,硬着陆的风险又将重回台面。
4)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问题的核心包括资源民族主义、国有公司众多、国有银行众多、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金融保护主义以及外资投资的控制。
5)地缘政治风险也是一大威胁,比如巴基斯坦、中东地区的动荡。
一场完美风暴(上述风险全部触发)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任何一个风险都足以让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甚至陷入又一次衰退。
在鲁比尼最近发表的文章“2013年经济基本面”中,他提醒投资者,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并不乐观,依然有五大风险存在,而且这五大风险,每一个都足以让经济陷入衰退。
步入2013年,市场上似乎一下子多了很多乐观情绪,越来越多的迹象也显示恐慌在一步步远离市场。
但有一个人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的悲观,给他“末日博士”的称号实在是太合适了,他就是鲁比尼。
在鲁比尼最近发表的文章“2013年经济基本面”中,他提醒投资者,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并不乐观,依然有五大风险存在,而且这五大风险,每一个都足以让经济陷入衰退。
鲁比尼表示,2013年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速依然只能停留在3%左右。
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依然在进行中,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依然会很慢。而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将受到财政紧缩措施的局限,不仅仅是欧元区外围国家和英国 。考虑到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同步进行财政紧缩,所以今年个别国家的温和经济增长有可能会变成经济收缩。
在这样的经济疲弱环境下,2012年下半年开始走高的风险资产,并不是受基本面改善所驱动的,而是依靠更多的非常规宽松政策驱动的。
全球依然面临的五大风险,每一个都是“致命的”:
1)美国依然没有摆脱财政悬崖/债务上限的困扰,早晚还是会经历一场债务上限大战,到时候市场又将在“跳不跳崖”的问题上受到惊吓;
2)欧元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上政治上的不确定性,预计会在2013年下半年重燃危机之火;
3)中国可能不得不进行另一轮货币、财政和信贷方面的刺激措施,以促进目前失衡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预计2013年下半年,在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方面的投资会加速增长。而且,由于决策层的保守立场,不太可能加速改革,这样就无法有效提高家庭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扩大内需。所以预计2013年年底,硬着陆的风险又将重回台面。
4)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问题的核心包括资源民族主义、国有公司众多、国有银行众多、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金融保护主义以及外资投资的控制。
5)地缘政治风险也是一大威胁,比如巴基斯坦、中东地区的动荡。
一场完美风暴(上述风险全部触发)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任何一个风险都足以让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甚至陷入又一次衰退。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许一力:中国基尼系数的巨大谜团
作者许一力撰文,中国基尼系数调查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城市的高收入者太难以取样调查。统计局统计的基尼系数偏低的原因主要正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中国的高收入阶层总是喜欢在调查中遮遮掩掩。
中国统计局最近公布的基尼系数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全国最近十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这些数据在普通民众看来是太低了,不符合现实情况。
近年来,中国国内不少学者对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作了探索,提出了十多个不同的计算公式,不断修改洛伦茨曲线等。但基尼系数隐含的经济含义一直不变: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这个数字如果超过0.4就表示一个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较大。
但老百姓现在比较质疑的是,咱们中国的贫富差距只用较大来形容么?连美国2009的基尼系数都达到0.468,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只有0.47么?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从财富集中的角度看,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已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公布的只是比美国稍高一点,还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按照这次公布的结果,2008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真的一定是在缩小吗?恐怕也不见得。从过去30年的经验数据来看,基尼系数每上升0.01,储蓄率就上升0.76个百分点。如果其他的条件不变的话,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推算,基尼系数如果在这几年出现回落,那么必然伴随着储蓄率的下降以及消费率的有效提升。
然而,中国的储蓄率却很不给面子的连年创下新高,而正是由于基尼系数的逐年升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国内消费的长期不振,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到位,恰恰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证据。
这并非耸人听闻,绝大多数人已感觉这几年的贫富差距比之前变得更大了,曾经调查过的80%以上的人表示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让人不能接受。然而,一些ZF官员却一直说没问题、不可怕,不用过于担心,不要任意夸大。公众与ZF官员的感觉差别这么大,是多数公众感觉错了,还是少数ZF官员的自我陶醉呢?
实际上有不少民间机构的调查已经在支持公众的这种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领导的课题组曾经以其2007年的调查为例,考虑到灰色收入因素而做过相应调整,得出基尼系数由0.48上升到0.52~0.53。
2012年12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此报告后被认为结论“离谱”、分析粗糙等被大受批评!后来甚至有部分学者在著作中称,如果将“暗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以及寻租收入考虑进去之后,全国基尼系数将上升为0.67。
看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彻底成了一个本世纪最大的悬疑。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化越发达的国家,贫富差距越小。北欧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应该最小。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欧洲,但肯定低于中国。
全世界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应该是在拉美或者亚洲的部分国家。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应该是介于美国和拉美之间,但在整个亚洲应该是处于相对前列,仅次于菲律宾等。
那么具体从各国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北欧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是低于0.3,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这个数字,一般就被认为是贫富差距较大,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约在0.24到0.36之间。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欧洲,比如2010年美国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
亚洲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一般是接近0.6,比如2001年以后的香港曾测算达到0.525,2006年高达0.533,2012年更高达0.537,几乎是发达国家及地区中,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而拉美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甚至已经在0.6以上,目前全球基尼系数最高的地方是非洲的纳米比亚。
虽然目前中国基尼系数存在不同版本,现在有不少的共识是已达到或超过0.5但低于0.6,介于0.5和0.6之间,这种学术认识和老百姓的感觉还是比较相符的。
问题是,中国的基尼系数真的就无法正确统计了么?中国的基尼系数统计到底难在哪里呢?统计局从2000年之后的十余年一直再无官方版全国基尼系数发布,直到现在发布,而结果依然受到无数人的质疑。
对此,官方的解释是全国居民统一的基尼系数的计算需要以推动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而国家统计局现在对农村、城镇住户调查是分开进行的。
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城市的高收入者太难以取样调查。西南财经大学就曾说过,他们的调查在农村的拒访率为3%,在城市的拒访率为16%,“主要是因为城市高收入家庭拒访相对较多。”
可见,基尼系数的各种算法没有太大差别,关键就是欠缺高质量的这部分基础数据。统计局统计的基尼系数偏低的原因主要正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
这些高收入阶层主要聚集在哪里,中国的高收入阶层为何总是喜欢在调查中遮遮掩掩呢?
就在前些时候,有相关机构曾发布过一份中国的“富人地图”,结果比较震惊。中国富人最多的前几个省市,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更早些时候的《2012胡润财富报告》,详细剖析了目前中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数量、地域分布情况以及消费习惯等。北京千万富豪达到了17.9万人,亿万富豪约有1.05万人,均排名第一。
中国富人最多的地方并不是中国最强大的经济省份广东和江浙鲁,而是北京。这是一种极度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邪路。可以想象,美国的富豪都来自华盛顿,那会是什么情况?如果财富充分集中于首都,说明此国是一个充满权贵的国家。北京的登顶,成为了中国所谓“权贵”最好的解释——有权才能富贵。
对比其他国家,这种黑色幽默的味道则更为浓重。在美国,华盛顿并非富豪集中之地,这一位置留给了作为经济中心的纽约。而尽管日本和英国的富豪的确集中在首都附近,但事实上,在这两个国家东京和伦敦亦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地带。
唯独北京因为政治资源的集中带动了经济资源的集中,这正是中国市场化并不完善的表现。权力左右了资源配置,这也恰恰是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中国处于财富顶端的正是这些与权力亲近的阶层。
上市国企高管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28倍,企业业主与雇主的收入最高相差251.87倍,中国前400位富豪的财富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0.45%。这些数字非常惊人。
中国造就了一批数目巨大的富豪,然而,巨量富翁崛起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更好的发展。中国富人在享受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所提供的致富资源的同时,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在近年来,国内的富翁们反倒是正出于各种原因,想法设法的将更多的财富转移到国外——甚至不惜通过违法手段。按照加拿大官方的数据统计,在多伦多和渥太华机场,每年收缴的非法移资中,中国公民的资金占到了半数以上。而且几乎近一半中国富人考虑移居他国。
从以往国外的经验来看,中国这次恰恰可以以富翁人群为主体,作为完善国内福利制度的资金有效来源。这正是为收入分配改革打前兆,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体制尚未完全改变有关。
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发展成果能否让全民分享。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应以一次分配为主,二次分配为补充。二次分配中,可以通过对富人增税,来补贴低收入人群,实现公平和效率。
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向富人征税并非千难万险,正是因为财富重新分配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才使得ZF促进重新分配变得更有意义。而中国屡屡不敢向富裕人群“动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瞻前顾后,很大程度上又与前文提到的“权贵”一词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切更多的还是要看中国ZF的决心了。
许一力,经济学家,现任CCTV财经评论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许一力撰文,中国基尼系数调查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城市的高收入者太难以取样调查。统计局统计的基尼系数偏低的原因主要正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中国的高收入阶层总是喜欢在调查中遮遮掩掩。
中国统计局最近公布的基尼系数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全国最近十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这些数据在普通民众看来是太低了,不符合现实情况。
近年来,中国国内不少学者对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作了探索,提出了十多个不同的计算公式,不断修改洛伦茨曲线等。但基尼系数隐含的经济含义一直不变: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这个数字如果超过0.4就表示一个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较大。
但老百姓现在比较质疑的是,咱们中国的贫富差距只用较大来形容么?连美国2009的基尼系数都达到0.468,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只有0.47么?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从财富集中的角度看,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已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公布的只是比美国稍高一点,还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按照这次公布的结果,2008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真的一定是在缩小吗?恐怕也不见得。从过去30年的经验数据来看,基尼系数每上升0.01,储蓄率就上升0.76个百分点。如果其他的条件不变的话,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推算,基尼系数如果在这几年出现回落,那么必然伴随着储蓄率的下降以及消费率的有效提升。
然而,中国的储蓄率却很不给面子的连年创下新高,而正是由于基尼系数的逐年升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国内消费的长期不振,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到位,恰恰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证据。
这并非耸人听闻,绝大多数人已感觉这几年的贫富差距比之前变得更大了,曾经调查过的80%以上的人表示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让人不能接受。然而,一些ZF官员却一直说没问题、不可怕,不用过于担心,不要任意夸大。公众与ZF官员的感觉差别这么大,是多数公众感觉错了,还是少数ZF官员的自我陶醉呢?
实际上有不少民间机构的调查已经在支持公众的这种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领导的课题组曾经以其2007年的调查为例,考虑到灰色收入因素而做过相应调整,得出基尼系数由0.48上升到0.52~0.53。
2012年12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此报告后被认为结论“离谱”、分析粗糙等被大受批评!后来甚至有部分学者在著作中称,如果将“暗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以及寻租收入考虑进去之后,全国基尼系数将上升为0.67。
看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彻底成了一个本世纪最大的悬疑。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化越发达的国家,贫富差距越小。北欧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应该最小。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欧洲,但肯定低于中国。
全世界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应该是在拉美或者亚洲的部分国家。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应该是介于美国和拉美之间,但在整个亚洲应该是处于相对前列,仅次于菲律宾等。
那么具体从各国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北欧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是低于0.3,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这个数字,一般就被认为是贫富差距较大,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约在0.24到0.36之间。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欧洲,比如2010年美国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
亚洲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一般是接近0.6,比如2001年以后的香港曾测算达到0.525,2006年高达0.533,2012年更高达0.537,几乎是发达国家及地区中,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而拉美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甚至已经在0.6以上,目前全球基尼系数最高的地方是非洲的纳米比亚。
虽然目前中国基尼系数存在不同版本,现在有不少的共识是已达到或超过0.5但低于0.6,介于0.5和0.6之间,这种学术认识和老百姓的感觉还是比较相符的。
问题是,中国的基尼系数真的就无法正确统计了么?中国的基尼系数统计到底难在哪里呢?统计局从2000年之后的十余年一直再无官方版全国基尼系数发布,直到现在发布,而结果依然受到无数人的质疑。
对此,官方的解释是全国居民统一的基尼系数的计算需要以推动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而国家统计局现在对农村、城镇住户调查是分开进行的。
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城市的高收入者太难以取样调查。西南财经大学就曾说过,他们的调查在农村的拒访率为3%,在城市的拒访率为16%,“主要是因为城市高收入家庭拒访相对较多。”
可见,基尼系数的各种算法没有太大差别,关键就是欠缺高质量的这部分基础数据。统计局统计的基尼系数偏低的原因主要正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
这些高收入阶层主要聚集在哪里,中国的高收入阶层为何总是喜欢在调查中遮遮掩掩呢?
就在前些时候,有相关机构曾发布过一份中国的“富人地图”,结果比较震惊。中国富人最多的前几个省市,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更早些时候的《2012胡润财富报告》,详细剖析了目前中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数量、地域分布情况以及消费习惯等。北京千万富豪达到了17.9万人,亿万富豪约有1.05万人,均排名第一。
中国富人最多的地方并不是中国最强大的经济省份广东和江浙鲁,而是北京。这是一种极度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邪路。可以想象,美国的富豪都来自华盛顿,那会是什么情况?如果财富充分集中于首都,说明此国是一个充满权贵的国家。北京的登顶,成为了中国所谓“权贵”最好的解释——有权才能富贵。
对比其他国家,这种黑色幽默的味道则更为浓重。在美国,华盛顿并非富豪集中之地,这一位置留给了作为经济中心的纽约。而尽管日本和英国的富豪的确集中在首都附近,但事实上,在这两个国家东京和伦敦亦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地带。
唯独北京因为政治资源的集中带动了经济资源的集中,这正是中国市场化并不完善的表现。权力左右了资源配置,这也恰恰是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中国处于财富顶端的正是这些与权力亲近的阶层。
上市国企高管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28倍,企业业主与雇主的收入最高相差251.87倍,中国前400位富豪的财富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0.45%。这些数字非常惊人。
中国造就了一批数目巨大的富豪,然而,巨量富翁崛起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更好的发展。中国富人在享受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所提供的致富资源的同时,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在近年来,国内的富翁们反倒是正出于各种原因,想法设法的将更多的财富转移到国外——甚至不惜通过违法手段。按照加拿大官方的数据统计,在多伦多和渥太华机场,每年收缴的非法移资中,中国公民的资金占到了半数以上。而且几乎近一半中国富人考虑移居他国。
从以往国外的经验来看,中国这次恰恰可以以富翁人群为主体,作为完善国内福利制度的资金有效来源。这正是为收入分配改革打前兆,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体制尚未完全改变有关。
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发展成果能否让全民分享。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应以一次分配为主,二次分配为补充。二次分配中,可以通过对富人增税,来补贴低收入人群,实现公平和效率。
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向富人征税并非千难万险,正是因为财富重新分配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才使得ZF促进重新分配变得更有意义。而中国屡屡不敢向富裕人群“动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瞻前顾后,很大程度上又与前文提到的“权贵”一词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切更多的还是要看中国ZF的决心了。
许一力,经济学家,现任CCTV财经评论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谢国忠:2014年或爆发通胀危机
各个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的宽松货币政策没能在2012年带来高增长,2013年也不可能。然而,各国央行和ZF仍将会执行同样的货币政策。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一场通胀危机很可能会在2014年爆发。
自从1987年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以货币政策在缓冲经济下行和重启增长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业已成为政治共识。财政政策由于政治难度,被公认为作用有限。结构性改革已经被讨论了很久,但是从未被认真对待过。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四年,美国的基础货币是以前的3倍,中国的M2翻了一番。这是现代经济史上就货币刺激而展开的最大的一次实验。
初步证据表明,实验效果不彰,但是在政策讨论中的主导声音仍然支持推出更多的同类政策。如果一种药不起作用,可能是药方开错了,也可能是剂量还不够,现在全世界都宁愿选择相信后者。然而,如果的确是药方开错了,增加剂量只会在某一天杀死患者。最终的结果就是,全世界范围的滞胀。
我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旨在稳定形势,而不是恢复增长。后者需要依靠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结构性改革很困难,因为这会惹恼很多人,并且会见效很慢。聪明的专家和权贵人士通常想要立竿见影的结果,以显示他们的价值。因此政策行动通常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即使会把世界带向悬崖。
伯南克的烫手山芋
货币政策有效性上一次受到质疑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试图用宽松货币政策来恢复增长,结果导致通胀。这个教训在当时造成了很轰动的影响。专家们建立了很多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货币政策没有起作用。而在通胀被高利率政策和由此导致的衰退遏制住不久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理论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聪明的专家想要显示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无法支持一个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黯然失色的理论。
除了对货币刺激政策的再次青睐,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专家们还支持市场在融资方面有效性的理论。
在随后将近20年中,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秉承了这一基调。他主要是通过制造资产泡沫来管理美国经济,尽管他本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由于美元是全球经济的储备货币,他的政策应该对世界各地的泡沫负责。他创造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人为经济灾难。世界仍然处在他的阴影之下。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伊始,伯南克执掌的美联储选择以降息来缓解压力。这引发了大规模的商品价格上涨,抑制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加了债务泡沫破裂的压力。到2008年中期,美国金融体系破产迹象业已明显,因为其基础资产价格过高。美联储转而力图以直接贷款来挽救金融体系,并以大幅降息来缓解资产通缩压力。在救助金融系统方面,美联储取得了成功。
当然,如果不介意货币贬值,一国央行总是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挽救金融体系。美元作为全球唯一储备货币的独特地位,赋予了美联储增加货币供应的巨大空间。
另一方面,在四年时间里,美联储恢复增长的努力都失败了。危机爆发五年以后,美国就业率依然很低,家庭实际收入同样很低。美联储仍然相信能恢复增长,为此推出了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全球化已经砍断了供求之间的反馈回路,即使像美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也不例外。传统的刺激经济的思路在当今世界不可能起作用。
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重点是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如果一国央行针对某一项特定资产专门制定政策,很可能会在短期内有效。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很大程度上是拜美联储政策所赐。不幸的是,复苏在那些房价已经很高的区域最强劲,可能会带来另一场泡沫。
量化宽松政策最显著的副产品就是股价上涨。美联储购买资产时,一些投资者就能获得现金。那些首先获得现金的人就有动力来购买股票,比那些较晚获得现金的人超前交易,导致股价节节高升。
可以确定的是伯南克不会成为第二个格林斯潘。世界已经变了,债务水平已经过高,全球经济都在通胀,新兴市场经济已经在经历高通胀。伯南克再也无法通过制造泡沫来创造经济繁荣了。
伯南克将于2014年卸任。如果到那时通胀还不严重,他就可以很幸运地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如果通胀在他离任前爆发,他将不得不采取行动。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可能高达4万亿美元。试图通过快速收缩规模来终止通胀将是极其困难的。我怀疑美联储将会接受通胀。
货币政策的转折点
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美联储政策的放大器。当美联储成功地通过增加信贷来扩大需求时,中国也可以照猫画虎地来运营一个泡沫经济,而不用担心货币贬值。
但是,这部货币引擎在美国债务水平过高之后就终止了。因此中国在2008至2012年间增加货币供应对促进经济增长鲜有成效,反而带来了很多副作用,诸如通胀、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等等。
2012年中国的M2增长了13.8%,净融资额达到了GDP的30%。中国的官方数据表明GDP增长率在7%至8%之间。我的估算是3%至5%。无论事实上是哪个数字,都足以说明增加货币供应对于促进增长来说极其低效。
全球经济曾经依赖债务泡沫,依赖中国的过度借出与投资以及西方国家的过度借入和消费。当债务危机暴露了西方国家债务水平过高之后,这种模式就走到了终点。债务增长的最后一个来源--美国ZF,也正在迫于政治压力而削减赤字。在西方国家不增加债务的情况下,中国增加货币供应无法有效实现增长,相反会引发人民币贬值。
全球化已经改变了各国经济、包括美国这样大规模经济体的运行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工资收入不是由国家政策决定,而是由全球经济决定。一国ZF试图通过财政支出和降息来刺激经济,即便存在短期效应,也只是提高资本收入而非工资收入。随着技术发展使得工作可以越来越有效地在世界各地分配,发达经济体所受的工资挤压就会更加激烈。
西方国家的白领经济所遭受的技术冲击才刚刚开始。这一方面让白领工作更容易在世界各国转移,一方面也消除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失业者无法很快找到替代的工作机会,很难认为这种变化就是有效的。
在美国,劳动力大军不断减员,我认为是因为现有的工资不值得人们去费这个事。那些不找工作的人依靠养老金或福利,生活会过得更好。唯一可以把他们拉回劳动力大军的方法就是,削减生活成本,让工资低的工作也值得做。
我相信发达经济体必须让劳动力市场变得高度灵活,收入再分配变得合理,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变得低廉而有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处方。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而且会触动很多行业的既得利益。
简单的出路就是发行货币,希望蛋糕能够做大让所有人都能受益。这种做法已经失败了,但是各国央行和ZF还会再次选择这样做。
中国的竞争优势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是中国过去十年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的体制一直通过资产通胀来分配增长的成果,ZF获得了过多收益。通胀是一种税,中国的体制通过这种税,将劳动力创造的收益转移给ZF,这种模式先前能够运行,是由于蛋糕扩大的速度足够快,让社会可以承受这种负担。现在蛋糕不再快速扩大,通胀这种税很难收缴了。这就是房地产泡沫收缩、ZF资金短缺的原因。
很多从以往的体系中获益的人士希望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好时光。目前政策的关注点还是希望恢复资产市场。问题在于,中国没办法自己演独角戏。在西方国家由于债务危机而经济低迷之际,中国无法通过推高出口来创造资产泡沫。这个坏消息对于那些习惯了在泡沫中弄到钱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通胀将至
试图通过货币增长来重新回到过去的好时光,只能最终导致通胀,而非增长。
新兴经济体已经在经历高通胀。它们在历史上一向担心通胀,但是只要汇率保持稳定,就不会有所行动。
印度已经在面对贬值问题。他们对待通胀的态度更加严肃。其他各大新兴经济体没有面对同样的压力,他们也没有任何行动。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这些国家的汇率将会暴跌。
发达经济体通胀率目前还比较低,是因为其劳动力市场依然低迷。一旦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减少而收紧,或者从国外进口的通胀提高了本国通胀预期和工资要求时,它们的通胀就会到来。现在,这两股力量都正在加剧。
美联储已经许诺,一旦美国的通胀率超过2.5%,就会采取行动。2012年美国通胀率仅为2%,2014年的通胀率将会超过这个水平。预计美联储将会在2014年提高利率。(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各个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的宽松货币政策没能在2012年带来高增长,2013年也不可能。然而,各国央行和ZF仍将会执行同样的货币政策。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一场通胀危机很可能会在2014年爆发。
自从1987年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以货币政策在缓冲经济下行和重启增长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业已成为政治共识。财政政策由于政治难度,被公认为作用有限。结构性改革已经被讨论了很久,但是从未被认真对待过。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四年,美国的基础货币是以前的3倍,中国的M2翻了一番。这是现代经济史上就货币刺激而展开的最大的一次实验。
初步证据表明,实验效果不彰,但是在政策讨论中的主导声音仍然支持推出更多的同类政策。如果一种药不起作用,可能是药方开错了,也可能是剂量还不够,现在全世界都宁愿选择相信后者。然而,如果的确是药方开错了,增加剂量只会在某一天杀死患者。最终的结果就是,全世界范围的滞胀。
我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旨在稳定形势,而不是恢复增长。后者需要依靠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结构性改革很困难,因为这会惹恼很多人,并且会见效很慢。聪明的专家和权贵人士通常想要立竿见影的结果,以显示他们的价值。因此政策行动通常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即使会把世界带向悬崖。
伯南克的烫手山芋
货币政策有效性上一次受到质疑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试图用宽松货币政策来恢复增长,结果导致通胀。这个教训在当时造成了很轰动的影响。专家们建立了很多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货币政策没有起作用。而在通胀被高利率政策和由此导致的衰退遏制住不久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理论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聪明的专家想要显示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无法支持一个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黯然失色的理论。
除了对货币刺激政策的再次青睐,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专家们还支持市场在融资方面有效性的理论。
在随后将近20年中,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秉承了这一基调。他主要是通过制造资产泡沫来管理美国经济,尽管他本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由于美元是全球经济的储备货币,他的政策应该对世界各地的泡沫负责。他创造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人为经济灾难。世界仍然处在他的阴影之下。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伊始,伯南克执掌的美联储选择以降息来缓解压力。这引发了大规模的商品价格上涨,抑制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加了债务泡沫破裂的压力。到2008年中期,美国金融体系破产迹象业已明显,因为其基础资产价格过高。美联储转而力图以直接贷款来挽救金融体系,并以大幅降息来缓解资产通缩压力。在救助金融系统方面,美联储取得了成功。
当然,如果不介意货币贬值,一国央行总是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挽救金融体系。美元作为全球唯一储备货币的独特地位,赋予了美联储增加货币供应的巨大空间。
另一方面,在四年时间里,美联储恢复增长的努力都失败了。危机爆发五年以后,美国就业率依然很低,家庭实际收入同样很低。美联储仍然相信能恢复增长,为此推出了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全球化已经砍断了供求之间的反馈回路,即使像美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也不例外。传统的刺激经济的思路在当今世界不可能起作用。
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重点是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如果一国央行针对某一项特定资产专门制定政策,很可能会在短期内有效。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很大程度上是拜美联储政策所赐。不幸的是,复苏在那些房价已经很高的区域最强劲,可能会带来另一场泡沫。
量化宽松政策最显著的副产品就是股价上涨。美联储购买资产时,一些投资者就能获得现金。那些首先获得现金的人就有动力来购买股票,比那些较晚获得现金的人超前交易,导致股价节节高升。
可以确定的是伯南克不会成为第二个格林斯潘。世界已经变了,债务水平已经过高,全球经济都在通胀,新兴市场经济已经在经历高通胀。伯南克再也无法通过制造泡沫来创造经济繁荣了。
伯南克将于2014年卸任。如果到那时通胀还不严重,他就可以很幸运地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如果通胀在他离任前爆发,他将不得不采取行动。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可能高达4万亿美元。试图通过快速收缩规模来终止通胀将是极其困难的。我怀疑美联储将会接受通胀。
货币政策的转折点
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美联储政策的放大器。当美联储成功地通过增加信贷来扩大需求时,中国也可以照猫画虎地来运营一个泡沫经济,而不用担心货币贬值。
但是,这部货币引擎在美国债务水平过高之后就终止了。因此中国在2008至2012年间增加货币供应对促进经济增长鲜有成效,反而带来了很多副作用,诸如通胀、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等等。
2012年中国的M2增长了13.8%,净融资额达到了GDP的30%。中国的官方数据表明GDP增长率在7%至8%之间。我的估算是3%至5%。无论事实上是哪个数字,都足以说明增加货币供应对于促进增长来说极其低效。
全球经济曾经依赖债务泡沫,依赖中国的过度借出与投资以及西方国家的过度借入和消费。当债务危机暴露了西方国家债务水平过高之后,这种模式就走到了终点。债务增长的最后一个来源--美国ZF,也正在迫于政治压力而削减赤字。在西方国家不增加债务的情况下,中国增加货币供应无法有效实现增长,相反会引发人民币贬值。
全球化已经改变了各国经济、包括美国这样大规模经济体的运行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工资收入不是由国家政策决定,而是由全球经济决定。一国ZF试图通过财政支出和降息来刺激经济,即便存在短期效应,也只是提高资本收入而非工资收入。随着技术发展使得工作可以越来越有效地在世界各地分配,发达经济体所受的工资挤压就会更加激烈。
西方国家的白领经济所遭受的技术冲击才刚刚开始。这一方面让白领工作更容易在世界各国转移,一方面也消除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失业者无法很快找到替代的工作机会,很难认为这种变化就是有效的。
在美国,劳动力大军不断减员,我认为是因为现有的工资不值得人们去费这个事。那些不找工作的人依靠养老金或福利,生活会过得更好。唯一可以把他们拉回劳动力大军的方法就是,削减生活成本,让工资低的工作也值得做。
我相信发达经济体必须让劳动力市场变得高度灵活,收入再分配变得合理,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变得低廉而有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处方。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而且会触动很多行业的既得利益。
简单的出路就是发行货币,希望蛋糕能够做大让所有人都能受益。这种做法已经失败了,但是各国央行和ZF还会再次选择这样做。
中国的竞争优势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是中国过去十年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的体制一直通过资产通胀来分配增长的成果,ZF获得了过多收益。通胀是一种税,中国的体制通过这种税,将劳动力创造的收益转移给ZF,这种模式先前能够运行,是由于蛋糕扩大的速度足够快,让社会可以承受这种负担。现在蛋糕不再快速扩大,通胀这种税很难收缴了。这就是房地产泡沫收缩、ZF资金短缺的原因。
很多从以往的体系中获益的人士希望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好时光。目前政策的关注点还是希望恢复资产市场。问题在于,中国没办法自己演独角戏。在西方国家由于债务危机而经济低迷之际,中国无法通过推高出口来创造资产泡沫。这个坏消息对于那些习惯了在泡沫中弄到钱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通胀将至
试图通过货币增长来重新回到过去的好时光,只能最终导致通胀,而非增长。
新兴经济体已经在经历高通胀。它们在历史上一向担心通胀,但是只要汇率保持稳定,就不会有所行动。
印度已经在面对贬值问题。他们对待通胀的态度更加严肃。其他各大新兴经济体没有面对同样的压力,他们也没有任何行动。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这些国家的汇率将会暴跌。
发达经济体通胀率目前还比较低,是因为其劳动力市场依然低迷。一旦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减少而收紧,或者从国外进口的通胀提高了本国通胀预期和工资要求时,它们的通胀就会到来。现在,这两股力量都正在加剧。
美联储已经许诺,一旦美国的通胀率超过2.5%,就会采取行动。2012年美国通胀率仅为2%,2014年的通胀率将会超过这个水平。预计美联储将会在2014年提高利率。(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许小年:谁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角
我们完全把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关系搞颠倒了,市场经济要让企业来搞,让民众来搞,让企业家来搞,企业家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但现在他们都在台下看着听着,上面一排官员坐着!因此,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压制,主要来自于ZF,来自于强势的ZF。
ZF在产业升级上应该起什么作用,这是中国面临瓶颈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改革走到现在,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现在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这方面,有的ZF主管部门做的事情和他们应该干的很不相称。
第一,ZF应该做的是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研发的投资很难完全收回。如果到处都是假货,前期的研发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所以我们看到,哪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越好,哪个国家的创新就越好。
要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保护一般产权。如果一国这些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手里拿着外国护照随时准备海外移民,他就不会有长期的研发,因为研发需要人才、时间、资本,一个品牌的树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必须使企业家、创新者长期在我们的国家投资,在我们这里创新,把这些技术留在这里,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知识产权的保护离不开一般产权的保护。一般产权保护的含义,是让企业家安心,有长期向创新转型的愿望。另知识产权的保护会给他们带来足够多的回报,要防止伪造者分走企业家创新利润。
第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无法支持创新。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作为主力的金融体系是无法支持创新的。
创新需要的是什么?创新需要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这一套金融体系包括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PE到VC,形成梯队。要形成一个支持知识创新的金融产业。其中ZF应该做什么?ZF应该提供VC、PE基金的法律框架,而不是监管细则。
现在很多PE、天使基金面临的是,ZF部门在抢夺核准权,要将审批改为核准,核准改为报备。现在,核准权也被抢夺,如果你和ZF搞不好关系,就不给你报备。这样对国家的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及创新企业的杀伤力极大。为了推动中国创新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散握有创新生杀大权的权力机关,而发改委一类的主管部门就掌管了很大的权力!
PE是什么?就是私募基金,应该不需要审批,不需要报备。但现在是ZF出钱搞PE,全搞错了。ZF的钱是老百姓纳税的钱,不能承担这么高风险。国家还对PE审批,还要纳入ZF的监管体系,这怎么行呢。PE就是私人对私人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需要审批。所以,要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创新,能够支持升级换代的体系,靠大的国有银行,国内的保险公司,实践证明没戏。
第三,要建立起要素市场。中国的创新为什么推不动?因为ZF要管制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资金价格,用低要素价格来支撑GDP的高增长,这对于升级换代是极大的障碍。
如果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提高了要素的价格后,企业马上就知道怎样节能,怎样减排。让价格信号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价格机制在升级换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浮动,就是用价格引导企业走向高端。现在很多企业不走向高端,就是因为在低端过得很舒服。舒服的原因就是ZF管制着这些要素价格,管制着人民币汇率,所以企业不愿意升级。
第四,要发扬企业家精神。中国是一个企业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发展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看到,在经济舞台上,企业家一个个走下去,ZF官员一个个走上来。我开会时经常发现,10个发言者里前9个都是官员,最后上来一个企业家。而企业家说的是,"前面几位领导的讲话,我们回去一定好好学习。"
我们完全把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关系搞颠倒了,市场经济要让企业来搞,要让民众来搞,要让企业家来搞,企业家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但现在他们都在台下看着和听着,上面一排官员坐着!因此,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压制,主要来自于ZF,来自于强势的ZF。大ZF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成长,而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们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五,创新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创造,是脑力活动的自由创造,如果没有一个松宽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ZF能做的应该是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不再把标新立异认为是弊端。我们要尊重创新的人,要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才能在无数的创新尝试中,结出一些成果来。
思想、文化、社会,只有自由地发展,才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断成长和繁荣,ZF管得越多,就会越压制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中.国.企.业.家)
我们完全把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关系搞颠倒了,市场经济要让企业来搞,让民众来搞,让企业家来搞,企业家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但现在他们都在台下看着听着,上面一排官员坐着!因此,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压制,主要来自于ZF,来自于强势的ZF。
ZF在产业升级上应该起什么作用,这是中国面临瓶颈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改革走到现在,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现在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这方面,有的ZF主管部门做的事情和他们应该干的很不相称。
第一,ZF应该做的是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研发的投资很难完全收回。如果到处都是假货,前期的研发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所以我们看到,哪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越好,哪个国家的创新就越好。
要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保护一般产权。如果一国这些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手里拿着外国护照随时准备海外移民,他就不会有长期的研发,因为研发需要人才、时间、资本,一个品牌的树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必须使企业家、创新者长期在我们的国家投资,在我们这里创新,把这些技术留在这里,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知识产权的保护离不开一般产权的保护。一般产权保护的含义,是让企业家安心,有长期向创新转型的愿望。另知识产权的保护会给他们带来足够多的回报,要防止伪造者分走企业家创新利润。
第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无法支持创新。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作为主力的金融体系是无法支持创新的。
创新需要的是什么?创新需要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这一套金融体系包括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PE到VC,形成梯队。要形成一个支持知识创新的金融产业。其中ZF应该做什么?ZF应该提供VC、PE基金的法律框架,而不是监管细则。
现在很多PE、天使基金面临的是,ZF部门在抢夺核准权,要将审批改为核准,核准改为报备。现在,核准权也被抢夺,如果你和ZF搞不好关系,就不给你报备。这样对国家的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及创新企业的杀伤力极大。为了推动中国创新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散握有创新生杀大权的权力机关,而发改委一类的主管部门就掌管了很大的权力!
PE是什么?就是私募基金,应该不需要审批,不需要报备。但现在是ZF出钱搞PE,全搞错了。ZF的钱是老百姓纳税的钱,不能承担这么高风险。国家还对PE审批,还要纳入ZF的监管体系,这怎么行呢。PE就是私人对私人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需要审批。所以,要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创新,能够支持升级换代的体系,靠大的国有银行,国内的保险公司,实践证明没戏。
第三,要建立起要素市场。中国的创新为什么推不动?因为ZF要管制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资金价格,用低要素价格来支撑GDP的高增长,这对于升级换代是极大的障碍。
如果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提高了要素的价格后,企业马上就知道怎样节能,怎样减排。让价格信号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价格机制在升级换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浮动,就是用价格引导企业走向高端。现在很多企业不走向高端,就是因为在低端过得很舒服。舒服的原因就是ZF管制着这些要素价格,管制着人民币汇率,所以企业不愿意升级。
第四,要发扬企业家精神。中国是一个企业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发展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看到,在经济舞台上,企业家一个个走下去,ZF官员一个个走上来。我开会时经常发现,10个发言者里前9个都是官员,最后上来一个企业家。而企业家说的是,"前面几位领导的讲话,我们回去一定好好学习。"
我们完全把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关系搞颠倒了,市场经济要让企业来搞,要让民众来搞,要让企业家来搞,企业家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但现在他们都在台下看着和听着,上面一排官员坐着!因此,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压制,主要来自于ZF,来自于强势的ZF。大ZF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成长,而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们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五,创新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创造,是脑力活动的自由创造,如果没有一个松宽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ZF能做的应该是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不再把标新立异认为是弊端。我们要尊重创新的人,要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才能在无数的创新尝试中,结出一些成果来。
思想、文化、社会,只有自由地发展,才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断成长和繁荣,ZF管得越多,就会越压制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中.国.企.业.家)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中国房价不降的10大真相
李大霄:钻石底只属于“钢铁战士”
去年股市狂跌之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提出"2132点是钻石底"。在钻石底被击穿之后,一些股民对李大霄痛恨不已,甚至有网友自发成立了"追杀李大霄基金会",深更半夜常接到骚扰电话,一些专业人士也对李大霄持有不同意见。从去年到今天,大熊之后小牛初露尖尖角。
1月19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钻石底只属于不屈不挠的"钢铁战士"。李大霄做出展望:中国股市2013年,大类资产配置来看,股市大于债券和现金,配置方向,第一是封闭式基金,第二是港股的ETF,第三是沪深300和上证50的ETF,第四是B股的优质公司和A股的优质公司。关注方向是金融、地产和基建。(.温.州.商.报)
去年股市狂跌之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提出"2132点是钻石底"。在钻石底被击穿之后,一些股民对李大霄痛恨不已,甚至有网友自发成立了"追杀李大霄基金会",深更半夜常接到骚扰电话,一些专业人士也对李大霄持有不同意见。从去年到今天,大熊之后小牛初露尖尖角。
1月19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钻石底只属于不屈不挠的"钢铁战士"。李大霄做出展望:中国股市2013年,大类资产配置来看,股市大于债券和现金,配置方向,第一是封闭式基金,第二是港股的ETF,第三是沪深300和上证50的ETF,第四是B股的优质公司和A股的优质公司。关注方向是金融、地产和基建。(.温.州.商.报)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