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消息人士透露IPO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只收材料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IPO目前已经基本定调,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只收材料。”这意味着,此前关于IPO将在两会后放行的市场猜测或将进一步延期。此外,更有传闻称,目前中小银行的IPO事实上已经被无限期延后。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此举旨在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或将引领A股走出“真实牛市”。
上述人士表示,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凡是在2013年3月31日也就是此次券商自查截止日期之前上报材料的,都将纳入此次IPO在审企业的财务专项检查的范围。“这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在3月31日之前就不要往上报材料了。”他表示,对于3月31日之后上报材料的,是否还要进行此类的专项检查尚未有定论,不过以后凡是企业进行IPO,此类的财务自查文件将成为必备文件。
北京一家正在排队IPO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按照证监会的要求进行财务自查。“一切都乱套了。”他抱怨说。企业原计划在2013年底通过审核,在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发行。“我们的情况还好一点,听说银行股的IPO全都取消了,这样的话我们能往前面排一排,2013年底还是有望完成IPO审核的。”该人士表示。
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底启动IPO在审企业专项财务检查以来,已经先后9家企业被终止审查退出IPO排队行列,其中5家为拟于创业板上市企业。与此同时,1月11日到17日期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零提交”情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目前高达近900家的IPO排队企业中,最后将至少有300家以上的企业被踢出IPO队伍。 (.财.经.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IPO目前已经基本定调,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只收材料。”这意味着,此前关于IPO将在两会后放行的市场猜测或将进一步延期。此外,更有传闻称,目前中小银行的IPO事实上已经被无限期延后。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此举旨在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或将引领A股走出“真实牛市”。
上述人士表示,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凡是在2013年3月31日也就是此次券商自查截止日期之前上报材料的,都将纳入此次IPO在审企业的财务专项检查的范围。“这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在3月31日之前就不要往上报材料了。”他表示,对于3月31日之后上报材料的,是否还要进行此类的专项检查尚未有定论,不过以后凡是企业进行IPO,此类的财务自查文件将成为必备文件。
北京一家正在排队IPO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按照证监会的要求进行财务自查。“一切都乱套了。”他抱怨说。企业原计划在2013年底通过审核,在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发行。“我们的情况还好一点,听说银行股的IPO全都取消了,这样的话我们能往前面排一排,2013年底还是有望完成IPO审核的。”该人士表示。
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底启动IPO在审企业专项财务检查以来,已经先后9家企业被终止审查退出IPO排队行列,其中5家为拟于创业板上市企业。与此同时,1月11日到17日期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零提交”情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目前高达近900家的IPO排队企业中,最后将至少有300家以上的企业被踢出IPO队伍。 (.财.经.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IPO短期开闸无望
证监会对IPO项目的核查与相关惩治力度正在持续升级。截至目前,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处罚,同时受到处罚的投行达到了4家。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公司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关键,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证监会对IPO项目的核查与相关惩治力度正在持续升级。截至目前,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处罚,同时受到处罚的投行达到了4家。
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公司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关键,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
五公司四机构受罚
在证监会对IPO项目进行严密核查下,受到处罚的公司和机构正逐渐增多。
据报道,1月24日,因为公司IPO招股期间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隆基股份和康达新材以及它们各自的保荐机构国信证券和光大证券近期被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就连相关保荐代表人也收到了“红牌”。
到目前为止,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为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了处罚,分别是科恒股份、南大光电、东吴证券、隆基股份和康达新材。受到处罚的投行则达到了4家,分别为国信证券、太平洋证券、中信证券和光大证券。其中,国信证券因为保荐科恒股份和隆基股份,两次都榜上有名。
虽然监管部门此次对4家保荐机构均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针对IPO信息披露问题的处罚频率也明显上升,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处罚力度还不尽如人意。持此观点的该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成熟市场,证监会对公司IPO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证券法对于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法律责任规定太轻。
有观点认为,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上市企业出现业绩波动已经不是个案,监管层对这类型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将越来越大。
撤单潮初步显现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对于上市前业绩下滑隐瞒不报的相关主体,要加大处罚力度,并有可能采取上限处罚。而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四次保荐代表人会议上,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强调保荐机构要对相关业绩下滑做出充分的风险提示与信息披露。
如今5家公司和4家机构受到处罚正是一系列监管措施效果的显现,而另一方面,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企业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目前已有9家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
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杨朝军对媒体表示,证监会清查的重点是要将两类公司筛选业绩不真实和等待IPO时间过长、业绩严重下滑的企业。
不过,更多的公司目前正处于中介机构和公司自查的阶段,而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券商人士表示,大额的重新核查费用问题已经摆在了中介机构和公司面前,谁来负担还无定论。而面对遥遥无期的上市时间,这些投入是否能收回成本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不少投行人士已经预测,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最终目前在审的近900家公司中,或将有300家左右退出IPO审查,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IPO的发行压力。
IPO短期不会重启
不管是核查受罚,还是主动撤退,都与缓解当下的IPO“堰塞湖”息息相关。
“吓退一批,分流一批。”有市场人士这样总结证监会治理“堰塞湖”思路,监管层一方面通过财务核查“吓退”一部分不符合上市条件或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另一方面则欲通过多渠道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来分流IPO“堰塞湖”。
由此可以判断,短期内重启IPO基本无望。但近期市场还是传出了IPO即将开闸的说法,该说法间接造成24日盘中大盘出现剧烈震荡,一度下挫逾30点。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IPO即将开闸的消息毫无根据,也说不通。因为证监会近期刚刚开始启动IPO在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检查短时间不会结束,所以IPO更不可能在近期就重新启动。”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火速辟谣,表示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也就是说,在3月底之前,证监会不会进行新的IPO项目审批过会。
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认为IPO开闸的时间点还要继续拖后。证监会此次财务专项核查分为自查、复核和抽查三个部分,将耗时5个月以上。更多观点认为,预计IPO起码要到二季度才会开始逐步放行。证监会及时辟谣态度为市场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渠道。华泰证券策略分析师程峰表示,这传递了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在投资者信心进一步恢复之前,IPO应该不会开闸。(.中.国.网)
证监会对IPO项目的核查与相关惩治力度正在持续升级。截至目前,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处罚,同时受到处罚的投行达到了4家。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公司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关键,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证监会对IPO项目的核查与相关惩治力度正在持续升级。截至目前,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处罚,同时受到处罚的投行达到了4家。
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公司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关键,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
五公司四机构受罚
在证监会对IPO项目进行严密核查下,受到处罚的公司和机构正逐渐增多。
据报道,1月24日,因为公司IPO招股期间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隆基股份和康达新材以及它们各自的保荐机构国信证券和光大证券近期被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就连相关保荐代表人也收到了“红牌”。
到目前为止,已有5家上市公司因为没有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重要信息而遭到了处罚,分别是科恒股份、南大光电、东吴证券、隆基股份和康达新材。受到处罚的投行则达到了4家,分别为国信证券、太平洋证券、中信证券和光大证券。其中,国信证券因为保荐科恒股份和隆基股份,两次都榜上有名。
虽然监管部门此次对4家保荐机构均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针对IPO信息披露问题的处罚频率也明显上升,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处罚力度还不尽如人意。持此观点的该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成熟市场,证监会对公司IPO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证券法对于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法律责任规定太轻。
有观点认为,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上市企业出现业绩波动已经不是个案,监管层对这类型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将越来越大。
撤单潮初步显现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对于上市前业绩下滑隐瞒不报的相关主体,要加大处罚力度,并有可能采取上限处罚。而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四次保荐代表人会议上,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强调保荐机构要对相关业绩下滑做出充分的风险提示与信息披露。
如今5家公司和4家机构受到处罚正是一系列监管措施效果的显现,而另一方面,在专项检查的重压之下,已有部分企业不得不主动撤出排队上市之列。目前已有9家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
据分析,业绩不过关是公司宣布撤回IPO申请或终止审查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杨朝军对媒体表示,证监会清查的重点是要将两类公司筛选业绩不真实和等待IPO时间过长、业绩严重下滑的企业。
不过,更多的公司目前正处于中介机构和公司自查的阶段,而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券商人士表示,大额的重新核查费用问题已经摆在了中介机构和公司面前,谁来负担还无定论。而面对遥遥无期的上市时间,这些投入是否能收回成本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不少投行人士已经预测,2月底3月初IPO排队公司将现大规模撤材料的现象。最终目前在审的近900家公司中,或将有300家左右退出IPO审查,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IPO的发行压力。
IPO短期不会重启
不管是核查受罚,还是主动撤退,都与缓解当下的IPO“堰塞湖”息息相关。
“吓退一批,分流一批。”有市场人士这样总结证监会治理“堰塞湖”思路,监管层一方面通过财务核查“吓退”一部分不符合上市条件或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另一方面则欲通过多渠道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来分流IPO“堰塞湖”。
由此可以判断,短期内重启IPO基本无望。但近期市场还是传出了IPO即将开闸的说法,该说法间接造成24日盘中大盘出现剧烈震荡,一度下挫逾30点。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IPO即将开闸的消息毫无根据,也说不通。因为证监会近期刚刚开始启动IPO在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检查短时间不会结束,所以IPO更不可能在近期就重新启动。”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火速辟谣,表示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也就是说,在3月底之前,证监会不会进行新的IPO项目审批过会。
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认为IPO开闸的时间点还要继续拖后。证监会此次财务专项核查分为自查、复核和抽查三个部分,将耗时5个月以上。更多观点认为,预计IPO起码要到二季度才会开始逐步放行。证监会及时辟谣态度为市场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渠道。华泰证券策略分析师程峰表示,这传递了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在投资者信心进一步恢复之前,IPO应该不会开闸。(.中.国.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IPO财务核查趋严下中介或掐架 会计所喊累要加钱
“已经连上10天班,这几天连续加班十几个小时。春节放假只放除夕到初三,一共才4天。这种强度还得持续到4月底。”一位注册会计师对说。
面对“史上最严核查令”,作为中介机构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无疑承担着巨大压力,但辛苦不会白费。与此同时,多名业内人士对本报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和部分拟上市公司商议,要求就核查报告加价,预计每个项目加价几十万元。
核查任务加重,会计所酝酿加价
在证监会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虽然IPO审计收费相比审计工作量而言比较低,但如果会计师认为成本超过了收入,就建议放弃这些项目。而针对有人认为核查要求超出了会计准则要求,该负责人称,这没有违背基本精神,只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仔细看看现在的IPO财务核查,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IPO时候的标准流程。有些要求则更高,比如对资金交易的核查,以前是只需审计年底的货币资金数字是否真实,现在则需要全年所有账户每个月对账单与明细账核对;关联方的审核,以前是要审计关联方的交易是否真实存在,现在要核查这些交易是不是合理,还要实地走访、核对工商税务银行资料。”上述注册会计师说,“只给那么丁点审计费,为啥要我们做那么多?”
他表示,目前在国内IPO市场上,除了少数央企上市项目以外,中小企业几乎没有找“四大”做审计的。一方面是因为“四大”要求严格,企业和保荐机构要通过各种方式包装业绩做大利润的话,“四大”可能不愿意,也不容易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四大”的收费太贵。
华南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向本报称,过去承接的一些创业板IPO项目,收费标准往往是审计三年财务报表150万~200万。在IPO核查令开始以后,由于执行上有更多的细节项目需要关注,加重了任务量,目前该所已经在跟某些公司商议就“核查令”加价,预计幅度在几十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去年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不理想,一些审计费用未必能够及时得到客户的支付,“核查令”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
投行会计所难言“加人”,两者或因“核查令”掐架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保持自查人员的独立性,需要安排独立于项目组成员之外的人员进行专项核查,详细记录专项核查工作,如实报送专项核查的结果。
“时间太紧了,理论上3月21日前就要完成核查工作,还要花时间准备报告,不然赶不上在3月底前提交;如果抽调项目组以外成员加入核查反而不太现实,新来的成员对公司熟悉需要时间,而且核查要求本身就比年度审计更高。”上述注册会计师称。
他表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可行的选择是让IPO项目组成员集中精力应对核查任务,新招聘的职员则可以应对其他年度审计项目。而过去曾经有一家具备IPO审计资格的事务所,把部分业务外包给一些无资格的事务所,这些项目也出了不少差错和问题,后来这家有资格的事务所最终被并购,这种“外包”的情况其实是监管层不允许的,如果存在只能是暗箱操作。
“明天得走访一家公司,然后赶紧去机场,11点45的飞机。”华南一家知名券商投行项目经理对本报称。他表示,在“核查令”之下,相比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实保荐机构的工作量增加幅度更大,核查也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但由于IPO暂停而无法获得承销收入。
该人士称,尽管任务量加大,但是券商一般不会考虑招聘新人加入项目组,一方面新人熟悉项目要相当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应对“核查令”的忙碌,其实持续到3月底就结束了,没有必要为此去招聘新人。“这个年过得不爽,没办法了。”他说。
一家知名合资券商投行业务高管对本报称,按照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要分别编制底稿和提交核查报告,而两者在报告当中陈述的核查角度有所不同。比如有一些交易,只要合同和资金运转合法并且真实存在,按照审计准则作为会计师就可以认可交易;但保荐人还要关注这种交易是否合理,如果交易是由关联方来完成,保荐机构还要看交易是否应该发生。“简单来说,就是会计师要看交易的合法性,保荐机构要审核合理性。”
该高管称,在核查过程中,保荐机构可能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过去的审计底稿,这样的话更方便完成核查任务和报告。但实际上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会向保荐人提供底稿,这可能是因为担心审计过程中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会在核查过程中被保荐人发现。而即使会计师事务所不提供底稿,保荐人也可以按照相应流程完成核查工作。
他表示,这次“核查令”也可能导致某些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掐架”。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议价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也已经不再完全对投行言听计从,但本质上在IPO项目里面还是要依附于投行。(.第.一.财.经.日.报 .李.隽 .邹.新)
“已经连上10天班,这几天连续加班十几个小时。春节放假只放除夕到初三,一共才4天。这种强度还得持续到4月底。”一位注册会计师对说。
面对“史上最严核查令”,作为中介机构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无疑承担着巨大压力,但辛苦不会白费。与此同时,多名业内人士对本报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和部分拟上市公司商议,要求就核查报告加价,预计每个项目加价几十万元。
核查任务加重,会计所酝酿加价
在证监会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虽然IPO审计收费相比审计工作量而言比较低,但如果会计师认为成本超过了收入,就建议放弃这些项目。而针对有人认为核查要求超出了会计准则要求,该负责人称,这没有违背基本精神,只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仔细看看现在的IPO财务核查,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IPO时候的标准流程。有些要求则更高,比如对资金交易的核查,以前是只需审计年底的货币资金数字是否真实,现在则需要全年所有账户每个月对账单与明细账核对;关联方的审核,以前是要审计关联方的交易是否真实存在,现在要核查这些交易是不是合理,还要实地走访、核对工商税务银行资料。”上述注册会计师说,“只给那么丁点审计费,为啥要我们做那么多?”
他表示,目前在国内IPO市场上,除了少数央企上市项目以外,中小企业几乎没有找“四大”做审计的。一方面是因为“四大”要求严格,企业和保荐机构要通过各种方式包装业绩做大利润的话,“四大”可能不愿意,也不容易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四大”的收费太贵。
华南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向本报称,过去承接的一些创业板IPO项目,收费标准往往是审计三年财务报表150万~200万。在IPO核查令开始以后,由于执行上有更多的细节项目需要关注,加重了任务量,目前该所已经在跟某些公司商议就“核查令”加价,预计幅度在几十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去年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不理想,一些审计费用未必能够及时得到客户的支付,“核查令”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
投行会计所难言“加人”,两者或因“核查令”掐架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保持自查人员的独立性,需要安排独立于项目组成员之外的人员进行专项核查,详细记录专项核查工作,如实报送专项核查的结果。
“时间太紧了,理论上3月21日前就要完成核查工作,还要花时间准备报告,不然赶不上在3月底前提交;如果抽调项目组以外成员加入核查反而不太现实,新来的成员对公司熟悉需要时间,而且核查要求本身就比年度审计更高。”上述注册会计师称。
他表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可行的选择是让IPO项目组成员集中精力应对核查任务,新招聘的职员则可以应对其他年度审计项目。而过去曾经有一家具备IPO审计资格的事务所,把部分业务外包给一些无资格的事务所,这些项目也出了不少差错和问题,后来这家有资格的事务所最终被并购,这种“外包”的情况其实是监管层不允许的,如果存在只能是暗箱操作。
“明天得走访一家公司,然后赶紧去机场,11点45的飞机。”华南一家知名券商投行项目经理对本报称。他表示,在“核查令”之下,相比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实保荐机构的工作量增加幅度更大,核查也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但由于IPO暂停而无法获得承销收入。
该人士称,尽管任务量加大,但是券商一般不会考虑招聘新人加入项目组,一方面新人熟悉项目要相当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应对“核查令”的忙碌,其实持续到3月底就结束了,没有必要为此去招聘新人。“这个年过得不爽,没办法了。”他说。
一家知名合资券商投行业务高管对本报称,按照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要分别编制底稿和提交核查报告,而两者在报告当中陈述的核查角度有所不同。比如有一些交易,只要合同和资金运转合法并且真实存在,按照审计准则作为会计师就可以认可交易;但保荐人还要关注这种交易是否合理,如果交易是由关联方来完成,保荐机构还要看交易是否应该发生。“简单来说,就是会计师要看交易的合法性,保荐机构要审核合理性。”
该高管称,在核查过程中,保荐机构可能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过去的审计底稿,这样的话更方便完成核查任务和报告。但实际上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会向保荐人提供底稿,这可能是因为担心审计过程中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会在核查过程中被保荐人发现。而即使会计师事务所不提供底稿,保荐人也可以按照相应流程完成核查工作。
他表示,这次“核查令”也可能导致某些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掐架”。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议价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也已经不再完全对投行言听计从,但本质上在IPO项目里面还是要依附于投行。(.第.一.财.经.日.报 .李.隽 .邹.新)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882家IPO数据回炉 业界预估淘汰过半
882家IPO 排队“堰塞湖”悬而未决,新股上市后频发的业绩变脸,正迎来史上最严厉、规模最大的针对IPO企业财务造假的清查风暴。
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召集来自全国数十家保荐机构的代表,在北京召开了IPO在审企业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在此之前的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IPO”堰塞湖“确实令监管层压力很大,特别对业绩变脸非常恼火。”一位参加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报专项检查工作会议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
亮剑重心指向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问题,特别是“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真实性,清查就是要挤水分”。因此,投行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监管层此次大清查的首要“抓手”。
证监会特别要求,在对创业板公司自查时,若创业板首发公司2012年度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导致不符合发行条件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应尽快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其中由于创业板对于业绩增长有明确规定,该板块也成为业绩下滑“重灾区”。根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创业板有44家企业终止审查。同时截至2013年1月3日,创业板有21家企业终止审查。
自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陷入疲软,众多行业出现业绩下滑,导致多家公司业绩不符合上市要求被迫撤回材料。据证监会公布的IPO审查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有67家IPO遭遇撤回厄运。
2013年的专项检查或将上述数据再次刷新。上述保荐人表示,“更加严格的要求之下,会有更多业绩不达标的企业会主动要求撤回。”
“清查重点是将两类企业筛选出局:一类是业绩不真实的;二是业绩严重下滑的。”据他估计,经过“回炉”后,882家公司可能会有200家撤出,另外200家被否,最后只剩下400家左右。
截至2013年1月4日,IPO排队企业已达882家,其中沪深主板、中小板共541家,创业板341家。众所周知,2012年由于宏观形势变化,光伏、纺织、制造等行业企业上市后业绩普遍下滑。
据悉,证监会将集全系统的力量,进行本次专项检查,将从地方派出机构、稽查总队、交易所和上海、深圳专员办等,共抽调100多人的检查团队,成立15个检查小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清查,并选取20~50家进行现场检查。
不过,也有投行人对此有些担忧,即清查是一场运动还是会演变为监管常态?“如果是后者,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投行将提高IPO保荐承销费,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发行人身上。”北京某投行董事总经理表示,证监会要求的审核过程,将大大增加投行的工作量,绝大多数程序全部需要重新走一遍,即使是业绩增长真实的上市公司也得重来一遍。
此次声势浩大的专项检查还只是证监会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工作中的内容之一,即坚决打击发行人粉饰业绩、虚假披露等行为,严惩保荐机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以及帮助发行人过度包装、合谋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产.经.新.闻)
882家IPO 排队“堰塞湖”悬而未决,新股上市后频发的业绩变脸,正迎来史上最严厉、规模最大的针对IPO企业财务造假的清查风暴。
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召集来自全国数十家保荐机构的代表,在北京召开了IPO在审企业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在此之前的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IPO”堰塞湖“确实令监管层压力很大,特别对业绩变脸非常恼火。”一位参加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报专项检查工作会议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
亮剑重心指向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问题,特别是“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真实性,清查就是要挤水分”。因此,投行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监管层此次大清查的首要“抓手”。
证监会特别要求,在对创业板公司自查时,若创业板首发公司2012年度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导致不符合发行条件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应尽快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其中由于创业板对于业绩增长有明确规定,该板块也成为业绩下滑“重灾区”。根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创业板有44家企业终止审查。同时截至2013年1月3日,创业板有21家企业终止审查。
自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陷入疲软,众多行业出现业绩下滑,导致多家公司业绩不符合上市要求被迫撤回材料。据证监会公布的IPO审查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有67家IPO遭遇撤回厄运。
2013年的专项检查或将上述数据再次刷新。上述保荐人表示,“更加严格的要求之下,会有更多业绩不达标的企业会主动要求撤回。”
“清查重点是将两类企业筛选出局:一类是业绩不真实的;二是业绩严重下滑的。”据他估计,经过“回炉”后,882家公司可能会有200家撤出,另外200家被否,最后只剩下400家左右。
截至2013年1月4日,IPO排队企业已达882家,其中沪深主板、中小板共541家,创业板341家。众所周知,2012年由于宏观形势变化,光伏、纺织、制造等行业企业上市后业绩普遍下滑。
据悉,证监会将集全系统的力量,进行本次专项检查,将从地方派出机构、稽查总队、交易所和上海、深圳专员办等,共抽调100多人的检查团队,成立15个检查小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清查,并选取20~50家进行现场检查。
不过,也有投行人对此有些担忧,即清查是一场运动还是会演变为监管常态?“如果是后者,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投行将提高IPO保荐承销费,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发行人身上。”北京某投行董事总经理表示,证监会要求的审核过程,将大大增加投行的工作量,绝大多数程序全部需要重新走一遍,即使是业绩增长真实的上市公司也得重来一遍。
此次声势浩大的专项检查还只是证监会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工作中的内容之一,即坚决打击发行人粉饰业绩、虚假披露等行为,严惩保荐机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以及帮助发行人过度包装、合谋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产.经.新.闻)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郭树清已经抵台 今日将主持两岸首次金证会
台海网1月28日讯大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28)日抵台,将与台湾“金管会主委”陈裕璋共同主持明日登场的两岸首次“金证会”,为两岸证券业合作开启大门。讨论议题包括扩大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以及陆企来台发行T股等相关议题。
据工商时报报道,郭树清此次行程相当紧凑,今日抵台后,明日参加金证会,30日旋即返回北京。尽管如此,台湾券商业者认为,郭树清此行必定不会空手而来,预计将送上政策“大礼”。
“金管会”昨发布新闻稿正式宣布,为共同促进两岸证券期货业健全经营及维护市场稳定发展,两岸证券期货监理合作平台首次会议将在29日召开,并由陈裕璋、郭树清共同主持。
“金管会”表示,会议目的是确认监理合作平台内容及运作机制,同时也将就目前两岸证券期货业者所关切的市场开放议题,及陆资企业来台上市(T股)等相关议题进行交流。
券商指出,目前在大陆的15家台资券商,受限大陆对合资公司持股比例限制,及未能操作陆股经纪公司,即便登陆逾10多年依旧无法展开业务。藉由郭树清此行来台,业者期待“金管会”能积极争取扩大合资比例,并能让大陆办事处升格。
此外,台方也在希望争取大陆提高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给台资金融机构的额度;同时“金管会”也正研拟提高大陆QDII来台投资额度,从目前5亿美元扩大到10亿美元。
郭树清本月中旬在香港宣布将启动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项目,并对RQFII2(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展开研究。台方也希望能争取纳入开放对象。
为扩大两岸证券业投资范围,台方日前已积极进行事前准备。“行政院会”日前通过“国际金融业务条例”修正草案,拟开放大型综合券商设立国际证券业务分行(OSU),可代客买卖香港红筹股、H股、点心债与人民币债券等,也是为后续证券业开放业务先行铺路。(.台.海.网)
台海网1月28日讯大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28)日抵台,将与台湾“金管会主委”陈裕璋共同主持明日登场的两岸首次“金证会”,为两岸证券业合作开启大门。讨论议题包括扩大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以及陆企来台发行T股等相关议题。
据工商时报报道,郭树清此次行程相当紧凑,今日抵台后,明日参加金证会,30日旋即返回北京。尽管如此,台湾券商业者认为,郭树清此行必定不会空手而来,预计将送上政策“大礼”。
“金管会”昨发布新闻稿正式宣布,为共同促进两岸证券期货业健全经营及维护市场稳定发展,两岸证券期货监理合作平台首次会议将在29日召开,并由陈裕璋、郭树清共同主持。
“金管会”表示,会议目的是确认监理合作平台内容及运作机制,同时也将就目前两岸证券期货业者所关切的市场开放议题,及陆资企业来台上市(T股)等相关议题进行交流。
券商指出,目前在大陆的15家台资券商,受限大陆对合资公司持股比例限制,及未能操作陆股经纪公司,即便登陆逾10多年依旧无法展开业务。藉由郭树清此行来台,业者期待“金管会”能积极争取扩大合资比例,并能让大陆办事处升格。
此外,台方也在希望争取大陆提高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给台资金融机构的额度;同时“金管会”也正研拟提高大陆QDII来台投资额度,从目前5亿美元扩大到10亿美元。
郭树清本月中旬在香港宣布将启动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项目,并对RQFII2(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展开研究。台方也希望能争取纳入开放对象。
为扩大两岸证券业投资范围,台方日前已积极进行事前准备。“行政院会”日前通过“国际金融业务条例”修正草案,拟开放大型综合券商设立国际证券业务分行(OSU),可代客买卖香港红筹股、H股、点心债与人民币债券等,也是为后续证券业开放业务先行铺路。(.台.海.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郭树清抵台参会 陆企赴台上市或更近一步
据境外媒体报道,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于1月28日抵达台湾,两岸首次证券期货监管合作会议将于1月29日举行,双方将就市场开放及陆资企业赴台上市等议题进行意见交流。
此前亦有报道称,台方希望争取大陆提高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给台资金融机构的额度。郭树清此前在香港表示,QFII、RQFII总的额度需要有计划地持续增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表示,这次两岸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主要是双方都考虑放松部分监管要求,相互开放市场,比如让大陆企业赴台上市,进一步开放相互投资等,这是台湾争取成为亚太地区主要资本运作中心的需要。对大陆企业而言,考虑选择上市地点,主要是取决于各地市场费用和便利性,如果台湾要吸引大陆企业上市,较低费用可能是竞争优势之一。过去,台湾和香港等多个地区一直有金融业方面的竞争,跟大陆开展更多互动交流,是台湾加强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
一名香港分析人士称,如果对台湾开放更多的QFII和RQFII额度,相信对大陆股市刺激作用有限,这只是两地相互资金的流入流出,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资金通过QDII等各种形式,从大陆股市流出而转向投资台湾等地的亚太股市,两岸之间资本市场的相互投资和资金流动也会逐步增加。
2012年陆家嘴[12.07 -0.33% 资金 研报]论坛期间,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许仁寿称,如果两岸进一步放开证券业,台湾券商可以协助将大陆的直接金融比例提高,期待两地金融业可以有更多的交流,目前相对于银行来说,台湾券商进入大陆的步伐较慢,而台湾投资者买卖大陆股票也要通过香港这个间接通道;另一方面,在目前台湾挂牌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中,相当部分跟内地相关,这些都显示了台湾投资者对大陆市场的需求和兴趣。(.第.一.财.经.日.报 .李.隽 .邹.新)
据境外媒体报道,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于1月28日抵达台湾,两岸首次证券期货监管合作会议将于1月29日举行,双方将就市场开放及陆资企业赴台上市等议题进行意见交流。
此前亦有报道称,台方希望争取大陆提高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给台资金融机构的额度。郭树清此前在香港表示,QFII、RQFII总的额度需要有计划地持续增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表示,这次两岸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主要是双方都考虑放松部分监管要求,相互开放市场,比如让大陆企业赴台上市,进一步开放相互投资等,这是台湾争取成为亚太地区主要资本运作中心的需要。对大陆企业而言,考虑选择上市地点,主要是取决于各地市场费用和便利性,如果台湾要吸引大陆企业上市,较低费用可能是竞争优势之一。过去,台湾和香港等多个地区一直有金融业方面的竞争,跟大陆开展更多互动交流,是台湾加强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
一名香港分析人士称,如果对台湾开放更多的QFII和RQFII额度,相信对大陆股市刺激作用有限,这只是两地相互资金的流入流出,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资金通过QDII等各种形式,从大陆股市流出而转向投资台湾等地的亚太股市,两岸之间资本市场的相互投资和资金流动也会逐步增加。
2012年陆家嘴[12.07 -0.33% 资金 研报]论坛期间,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许仁寿称,如果两岸进一步放开证券业,台湾券商可以协助将大陆的直接金融比例提高,期待两地金融业可以有更多的交流,目前相对于银行来说,台湾券商进入大陆的步伐较慢,而台湾投资者买卖大陆股票也要通过香港这个间接通道;另一方面,在目前台湾挂牌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中,相当部分跟内地相关,这些都显示了台湾投资者对大陆市场的需求和兴趣。(.第.一.财.经.日.报 .李.隽 .邹.新)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皮海洲:发行制度改革才是IPO重启的前提条件
近日,IPO重启的谣传一度袭击股市,造成1月24日的股市出现大幅震荡走势。虽然随后有证监会的“火速辟谣”让股市重归平静,但IPO重启谣传所引发的IPO重启话题却是市场必须正视的。
其实,IPO重启是无法回避的,毕竟融资功能是中国股市最主要的功能。中国股市不可能长期回避IPO,IPO重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中国股市闻IPO而色变的话,那么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所以,尽管有消息称证监会对IPO重启的谣传进行了“火速辟谣”,但这种辟谣只能是带给股市短期的安宁而已。
实际上,所谓证监会的“火速辟谣”还是给市场留下了某些谜团。一来,证监会从未正式叫停IPO,始终表示股市下跌与新股发行无关,又何来IPO重启呢?又如何为IPO重启一说辟谣呢?二来,“火速辟谣”的消息并非出自于证监会的官方消息,“三大证券报”均未报道“火速辟谣”的消息,辟谣的真实性如何,有待于时间来验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火速辟谣”所透露出的IPO重启信息,很模糊,甚至有误导市场的嫌疑。有关媒体的报道称,证监会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在之前都不会进行新的审批过会。媒体因此认为,在3月底之前IPO不会重启。据此,投资者不难得出结论,IPO财务大检查期间是不能重启IPO的。换句话来说,IPO重启以IPO财务大检查结束为前提。
这里明显存在这样两个错误之处。一是IPO财务大检查并非只是持续到3月底,而是5月底。根据证监会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安排,这次IPO企业财务检查的时间为5个月。其中,1月至3月为自查阶段;4月至5月为复核阶段。如果IPO大检查期间不安排新股发行的话,那么,IPO暂停的时间应该一直到5月底,而不是3月底。二是有关媒体的报道称,3月底之前不会进行新的审批过会。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已过会待发行的公司还有90余家,那么这90余家公司是不是可以启动发行了呢?
可见,所谓的证监会“火速辟谣”,其中存在很多漏洞。实际上,就IPO的重启来说,其前提条件不应是IPO财务大检查结束,而是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毕竟就目前的IPO财务大检查来说,并不妨碍新股发行的重启,更何况在证监会的眼里,新股发行的通道本来就是畅通的,并没有关停。毕竟目前已过会公司有90余家,按照“好人举手”的方式从中挑选一批公司突击检查,然后安排上市,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IPO财务大检查与IPO重启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二者并不存在矛盾。管理层只要敢于加大对IPO造假上市公司的查处力度,发行人财务造假的问题就会得到抑制,有没有IPO财务大检查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
其实,就目前的情况而论,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才是IPO重启的前提条件。因为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不仅容易导致“三高”发行,而且也为中国股市造就了大量的大小非问题。通过新股发行不仅让上市公司大量圈钱,同时也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等原始股东一夜暴富。这也成了大批企业上市的动力所在,并造就IPO“堰塞湖”在中国股市的出现。因此,要重启IPO,就必须解决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如果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重启IPO,那么新股发行仍然只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制造机器,这样的新股发行也不可能持续下去。(.南.都.网)
近日,IPO重启的谣传一度袭击股市,造成1月24日的股市出现大幅震荡走势。虽然随后有证监会的“火速辟谣”让股市重归平静,但IPO重启谣传所引发的IPO重启话题却是市场必须正视的。
其实,IPO重启是无法回避的,毕竟融资功能是中国股市最主要的功能。中国股市不可能长期回避IPO,IPO重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中国股市闻IPO而色变的话,那么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所以,尽管有消息称证监会对IPO重启的谣传进行了“火速辟谣”,但这种辟谣只能是带给股市短期的安宁而已。
实际上,所谓证监会的“火速辟谣”还是给市场留下了某些谜团。一来,证监会从未正式叫停IPO,始终表示股市下跌与新股发行无关,又何来IPO重启呢?又如何为IPO重启一说辟谣呢?二来,“火速辟谣”的消息并非出自于证监会的官方消息,“三大证券报”均未报道“火速辟谣”的消息,辟谣的真实性如何,有待于时间来验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火速辟谣”所透露出的IPO重启信息,很模糊,甚至有误导市场的嫌疑。有关媒体的报道称,证监会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在之前都不会进行新的审批过会。媒体因此认为,在3月底之前IPO不会重启。据此,投资者不难得出结论,IPO财务大检查期间是不能重启IPO的。换句话来说,IPO重启以IPO财务大检查结束为前提。
这里明显存在这样两个错误之处。一是IPO财务大检查并非只是持续到3月底,而是5月底。根据证监会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安排,这次IPO企业财务检查的时间为5个月。其中,1月至3月为自查阶段;4月至5月为复核阶段。如果IPO大检查期间不安排新股发行的话,那么,IPO暂停的时间应该一直到5月底,而不是3月底。二是有关媒体的报道称,3月底之前不会进行新的审批过会。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已过会待发行的公司还有90余家,那么这90余家公司是不是可以启动发行了呢?
可见,所谓的证监会“火速辟谣”,其中存在很多漏洞。实际上,就IPO的重启来说,其前提条件不应是IPO财务大检查结束,而是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毕竟就目前的IPO财务大检查来说,并不妨碍新股发行的重启,更何况在证监会的眼里,新股发行的通道本来就是畅通的,并没有关停。毕竟目前已过会公司有90余家,按照“好人举手”的方式从中挑选一批公司突击检查,然后安排上市,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IPO财务大检查与IPO重启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二者并不存在矛盾。管理层只要敢于加大对IPO造假上市公司的查处力度,发行人财务造假的问题就会得到抑制,有没有IPO财务大检查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
其实,就目前的情况而论,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才是IPO重启的前提条件。因为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不仅容易导致“三高”发行,而且也为中国股市造就了大量的大小非问题。通过新股发行不仅让上市公司大量圈钱,同时也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等原始股东一夜暴富。这也成了大批企业上市的动力所在,并造就IPO“堰塞湖”在中国股市的出现。因此,要重启IPO,就必须解决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如果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重启IPO,那么新股发行仍然只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制造机器,这样的新股发行也不可能持续下去。(.南.都.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回复: 监管层定调IPO 今年上半年不审不发
致决策层:解决IPO“堰塞湖”之管见
最近,投行圈里的朋友都更忙些了,因为要紧锣密鼓地组织自查。800多家公司形成了规模空前的IPO“堰塞湖”,专项检查成了监管部门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与此同时,市场人士也在为“泄洪”献计献策,比如改道新三板上市,或是H股上市等等。
这些办法不能说不好,不过,我觉得却都非长久之计,只能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因为IPO制度差价的利益实在太大了。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凡是上了规模的,恐怕没有几个老板没动过IPO的念头。有的老板从创业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上市,即便有的老板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也会有中介机构主动找上门来,鼓动他们上市。所以,即便这次“堰塞湖”的问题解决了,恐怕不久之后,新的“堰塞湖”就又要形成了。到时候,可能又得搞一次专项检查。我觉得,对于IPO“堰塞湖”的问题,应该以常态化的可预期的制度作为保证,而不应该跟当年的“严打”一样,以一次次的“运动”来解决。
最近大盘连续上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IPO暂停了,股民们在心理上认为高价发行这个资金“抽水机”熄火了,二级市场资金“蓄水池”里的水多了。之前,市场的传言是IPO将在春节之后开闸,现在来看,恐怕很困难,因为监管部门的专项检查至少要持续到今年的五月份。一边是急不可耐地等着IPO的公司,另一边却是视IPO为洪水猛兽的脆弱不堪的二级市场,恐怕监管部门也左右为难。但是,毕竟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没有新股发行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
个人认为其实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解决这个两难的困局,其中之一,是恢复市值配售制度。
市值配售在国内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的时候,国内就实行过。所谓市值配售,就是专门针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流通市值进行的新股配售的发行方式。比如,某个投资者有10,000元市值的股票,他就可以获得1,000股的新股认购权,然后,他可以通过参与委托及摇奖中签的方式确认是否中签,如果配号与中签号一致,且帐户有足够的资金,则在扣款时,会在帐户中扣除中签金额,直到上市前一天晚上中签股票会进入帐户中。
当年实行市值配售制度的时候,正是市场低迷之时,监管部门此举,是试图利用一二级市场的价差,鼓励投资者持股。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非常相似,而且,市场上囤积着不知道多少打新资金,他们利用资金优势,想继续攫取着一二级市场的差价。不仅如此,由于过高的发行定价,还有那么多家公司从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起,就走上了破发的漫漫熊途,最终埋单的还是二级市场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所以,由于中国一二级市场的制度差价过大,而二级市场的风险又相当大,有必要在A股市场建立一种风险补偿机制,也就是说,谁承担了风险,谁就有理由获得收益,谁承担了二级市场的风险,那么,谁就有理由从一级市场获得收益,特别是处于信息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如果这样的话,恢复市值配售制度就是个好办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投资文化,中小投资者倾向于自己亲自参与投资操作,所以,我主张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对中小投资者倾斜,如果中小投资者主要承担了二级市场的风险,那么,就还需要在原来的市值配售制度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可以把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市值划分成不同区间,50,000元市值以下的部分,可以获得更多的配号,即更可能中签新股认购权,50,000元至100,000元市值之间的部分,可以获得的新股中签号数量减少,,100,000元至200,000元之间的部分,可以获得的新股认购权配号更少些,依此类推,使得集中大资金打新的资金没有中签优势。
这样一来,新股发行制度就会明显倾向于中小投资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可以鼓励投资者精选能够长期持有的成长型、价值型股票;二来可以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而不是把他们消灭),本来就是资本市场的应有之义;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二级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
我提出的第二个办法是严控新股发行市盈率。尽管监管部门发布过一些政策,比如,“招股说明书正式披露后,根据询价结果确定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需在询价结果确定的两日内刊登公告,披露询价对象报价情况。”但是,有询价资格的机构投资人操纵发行定价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为了防范发行定价中的***,还不如直接规定不能超过一定比例的发行市盈率倍数(比如可以在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基础上打上一定比例的折扣,并且总体发行市盈率不能超过一定倍数,比如18倍),这种制度性差价会被因为市值配售而获得大部分认购的中小投资者获得,而机构投资人(如基金等)则由于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可以去二级市场这一公开透明且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去发现价格,由二级市场的定价来推动股票达到合理的价值水平。
这样做可以还利于二级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而且,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远比中小投资者要强,他们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里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且获利,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利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或是因为***的原因,去操纵股票发行定价。
此举还可以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超募的问题。资金超募一直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还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上市公司对超募资金的使用。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资金高效配置的市场。募集资金没那么容易了,也没那么多得用不了了,只有这样,上市公司才可能珍惜来之不易的资金。
不过,也许有人会质问笔者,这两种做法是不是市场化的倒退?就这个疑问,那我想反问一句,暂停审批、发行形成的IPO“堰塞湖”难道就是市场化吗?
总之,个人认为,如果以此来解决IPO问题,即便800家公司一天发行掉,假设平均每家融资4个亿,总计3,000多亿。而中国有1亿户开户,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申购,就是10,000亿,覆盖3,000多亿的融资绰绰有余。这3,000多亿如果在公开市场定价有30%的涨幅,这部分制度性溢价绝大部分会被中小投资者获得,另外,新股上市加入指数后,由于股价都有涨幅,大盘就不会跌跌不休了,反而会给人以正能量,给人以信心!(.财.经.国.家.新.闻.网)
最近,投行圈里的朋友都更忙些了,因为要紧锣密鼓地组织自查。800多家公司形成了规模空前的IPO“堰塞湖”,专项检查成了监管部门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与此同时,市场人士也在为“泄洪”献计献策,比如改道新三板上市,或是H股上市等等。
这些办法不能说不好,不过,我觉得却都非长久之计,只能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因为IPO制度差价的利益实在太大了。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凡是上了规模的,恐怕没有几个老板没动过IPO的念头。有的老板从创业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上市,即便有的老板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也会有中介机构主动找上门来,鼓动他们上市。所以,即便这次“堰塞湖”的问题解决了,恐怕不久之后,新的“堰塞湖”就又要形成了。到时候,可能又得搞一次专项检查。我觉得,对于IPO“堰塞湖”的问题,应该以常态化的可预期的制度作为保证,而不应该跟当年的“严打”一样,以一次次的“运动”来解决。
最近大盘连续上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IPO暂停了,股民们在心理上认为高价发行这个资金“抽水机”熄火了,二级市场资金“蓄水池”里的水多了。之前,市场的传言是IPO将在春节之后开闸,现在来看,恐怕很困难,因为监管部门的专项检查至少要持续到今年的五月份。一边是急不可耐地等着IPO的公司,另一边却是视IPO为洪水猛兽的脆弱不堪的二级市场,恐怕监管部门也左右为难。但是,毕竟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没有新股发行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
个人认为其实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解决这个两难的困局,其中之一,是恢复市值配售制度。
市值配售在国内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的时候,国内就实行过。所谓市值配售,就是专门针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流通市值进行的新股配售的发行方式。比如,某个投资者有10,000元市值的股票,他就可以获得1,000股的新股认购权,然后,他可以通过参与委托及摇奖中签的方式确认是否中签,如果配号与中签号一致,且帐户有足够的资金,则在扣款时,会在帐户中扣除中签金额,直到上市前一天晚上中签股票会进入帐户中。
当年实行市值配售制度的时候,正是市场低迷之时,监管部门此举,是试图利用一二级市场的价差,鼓励投资者持股。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非常相似,而且,市场上囤积着不知道多少打新资金,他们利用资金优势,想继续攫取着一二级市场的差价。不仅如此,由于过高的发行定价,还有那么多家公司从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起,就走上了破发的漫漫熊途,最终埋单的还是二级市场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所以,由于中国一二级市场的制度差价过大,而二级市场的风险又相当大,有必要在A股市场建立一种风险补偿机制,也就是说,谁承担了风险,谁就有理由获得收益,谁承担了二级市场的风险,那么,谁就有理由从一级市场获得收益,特别是处于信息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如果这样的话,恢复市值配售制度就是个好办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投资文化,中小投资者倾向于自己亲自参与投资操作,所以,我主张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对中小投资者倾斜,如果中小投资者主要承担了二级市场的风险,那么,就还需要在原来的市值配售制度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可以把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市值划分成不同区间,50,000元市值以下的部分,可以获得更多的配号,即更可能中签新股认购权,50,000元至100,000元市值之间的部分,可以获得的新股中签号数量减少,,100,000元至200,000元之间的部分,可以获得的新股认购权配号更少些,依此类推,使得集中大资金打新的资金没有中签优势。
这样一来,新股发行制度就会明显倾向于中小投资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可以鼓励投资者精选能够长期持有的成长型、价值型股票;二来可以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而不是把他们消灭),本来就是资本市场的应有之义;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二级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
我提出的第二个办法是严控新股发行市盈率。尽管监管部门发布过一些政策,比如,“招股说明书正式披露后,根据询价结果确定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需在询价结果确定的两日内刊登公告,披露询价对象报价情况。”但是,有询价资格的机构投资人操纵发行定价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为了防范发行定价中的***,还不如直接规定不能超过一定比例的发行市盈率倍数(比如可以在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基础上打上一定比例的折扣,并且总体发行市盈率不能超过一定倍数,比如18倍),这种制度性差价会被因为市值配售而获得大部分认购的中小投资者获得,而机构投资人(如基金等)则由于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可以去二级市场这一公开透明且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去发现价格,由二级市场的定价来推动股票达到合理的价值水平。
这样做可以还利于二级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而且,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远比中小投资者要强,他们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里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且获利,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利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或是因为***的原因,去操纵股票发行定价。
此举还可以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超募的问题。资金超募一直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还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上市公司对超募资金的使用。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资金高效配置的市场。募集资金没那么容易了,也没那么多得用不了了,只有这样,上市公司才可能珍惜来之不易的资金。
不过,也许有人会质问笔者,这两种做法是不是市场化的倒退?就这个疑问,那我想反问一句,暂停审批、发行形成的IPO“堰塞湖”难道就是市场化吗?
总之,个人认为,如果以此来解决IPO问题,即便800家公司一天发行掉,假设平均每家融资4个亿,总计3,000多亿。而中国有1亿户开户,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申购,就是10,000亿,覆盖3,000多亿的融资绰绰有余。这3,000多亿如果在公开市场定价有30%的涨幅,这部分制度性溢价绝大部分会被中小投资者获得,另外,新股上市加入指数后,由于股价都有涨幅,大盘就不会跌跌不休了,反而会给人以正能量,给人以信心!(.财.经.国.家.新.闻.网)
上善若水- 班主任
- 帖子数 : 8277
威望 : 1220
注册日期 : 13-01-1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